大將軍的府邸並沒有如今長安興起的新式桌椅,而是保持著以前的模樣,顯得很簡單也很古樸。


    屋外的風雪依舊,薛仁貴就守在門外。


    秦瓊望著這位太子道:“當年的太子才到末將的腰這般高,沒想到如今已久這般健壯又高大了。”


    “是呀,孤自小體弱多病,每每鍛煉身體,也希望自己可以健壯。”


    秦瓊道:“大唐的兒郎都該是健壯的。”


    李承乾點頭。


    “聽聞如今朝野都在請命人讓太子殿下登基?”


    “嗯。”李承乾拿著書卷一邊看一邊點頭道:“今天又有不少人向父皇遞交了奏章,說是請父皇退位,讓太子登基。”


    秦瓊的神色多了幾分難色。


    李承乾又道:“其實近日來,父皇很牽掛諸位老將軍,孤這才前來探望。”


    “有勞陛下牽掛。”


    “聽聞大將軍當年與父皇征戰四方,戰宋金剛又鏖戰劉黑闥。”


    秦瓊帶著迴憶之色,說起了當年……


    這場大雪讓長安城多了幾分寂靜,隻有在房屋能夠聽到人們的說笑聲。


    便是現在的關中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依舊沒有改變人們秋收冬藏的生活規律。


    在這個冬天裏,許多人都是慵懶且閑適的。


    當太子殿下離開翼國公府,天色就快入夜。


    翌日,這位太子又去看望了尉遲大將軍與河間郡王。


    這便是近來東宮太子的舉動,這位太子親自在各個大將軍府邸走動,看望這些告老或準備告老的老將軍們。


    期間又去看望了李大亮老將軍,還有薛萬徹大將軍,蘇定方,張士貴,程咬金……


    甚至還有一些老將軍早早就讓人收拾幹淨家裏,等候著這位太子的蒞臨。


    而也就太子去看望朝中老將軍這些時日,朝中勸諫陛下讓太子登基的奏章越來越多。


    “老將軍,殿下可來看望過了?”


    年邁的家仆站在英公身邊低聲問著。


    李績站在自家院落內,寒風吹得衣裳擺動。


    “父親,太子殿下來了。”


    李震腳步匆匆而來。


    李績忙道:“準備飯食暖爐,酒……酒就不用準備了,殿下不飲酒。”


    “孩兒這就去安排。”


    李績的孫子,李敬業正懶散地看著一卷書,翻了個身。


    李承乾來到府門前,笑著道:“大將軍。”


    李績帶著家小相迎,“太子殿下。”


    看了看李震,又看了看大將軍的孫子,李承乾笑著道:“今年冬季來得晚,倒是冷得令人直打擺子。”


    說著話,太子與英公頗為和諧地走入屋內。


    李震親自為太子打點著這頓飯食又布置碗筷,並且清退了所有家小與家仆。


    李承乾拿出黃絹放在英公的麵前。


    李績看著黃絹上的字跡,拜洛州刺史,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執掌機要事務。


    此乃三師三公的職位,乃是正一品,對一個家族來說是皇帝給予的莫大榮耀。


    未等英公開口,李承乾道:“英公莫要誤會,這是父皇擬定的,還未布告天下。”


    李績向皇宮方向拜倒:“末將怎能……”


    李承乾將大將軍扶起,又道:“當年大將軍教導孤箭術,這麽多年了,孤也不曾有懈怠,在孤的心裏,英公亦是老師。”


    李績又行禮,道:“末將愧受。”


    看著桌上的飯食,李承乾道:“先用飯吧。”


    “喏。”


    李承乾又道:“這是父皇留給孤的任命,打算先與英公說。”


    見英公依舊在猶豫,李承乾道:“當初在洛陽英公沒有答應孤,現在還望英公不要拒絕。”


    李績依舊是低著頭沒有言語。


    “這些天孤去看望了諸多老將軍,父皇希望老將軍們能夠頤養天年,身為兒臣自然不敢懈怠,即便是諸位年邁了,但諸位依舊能夠位列淩煙閣,從此淩煙閣之名隻增不減。”


    “末將謝過太子殿下。”


    君臣商議良久,與當年一樣英公想要再教太子殿下練習箭術。


    寬敞的院子內,李承乾對著靶子放出一箭。


    隻不過這一次李績箭法卻不如太子殿下了,他笑道:“殿下的箭術比當年更加精進了,末將不如也。”


    君臣在雪中笑了。


    這一次交談之後,李承乾又去看望了房相與房夫人。


    房府中,房玄齡戴著用琉璃所製的眼鏡,笑嗬嗬道:“太子殿下近來在諸位老將軍府邸間走動?”


    李承乾道:“臨近年關,貞觀就要過去第二十個年頭,就當是慶賀了,孤走這麽幾趟也是應該的。”


    房玄齡笑著不語,又聽到了屋外房夫人正在嗬斥孩子的話語聲。


    李承乾告別之後,在朱雀大街上走著,口中吐出熱氣,想著這些與父皇奮進多年的老臣,心中多有觸動。


    內侍腳步匆匆而來,行禮道:“殿下,朝中又有十餘人寫了奏章勸諫陛下退位。”


    李承乾聽了之後,沒有說任何話,隻是走入了趙國公的府邸。


    早在太子殿下就要到家門口時,趙國公就親自來門口相迎。


    內侍趕忙來傳的話語,自然也是聽到了。


    李承乾示意這個內侍迴去,又麵向舅舅,行禮道:“朝中的事,想必舅舅也聽聞了。”


    長孫無忌身上的朝服還未換下,點頭道:“臣聽聞了。”


    走入舅舅的府邸中,朝野都在勸諫陛下退位讓太子殿下,讓貞觀一朝有一段能夠名傳千古的佳話。


    這當然是一段佳話了。


    隻是朝野人心湧動,隻有舅舅一直平靜如水。


    李承乾從薛仁貴手中拿過籃子,遞上道:“這是西域送來的棗,進獻給宮裏的,孤給舅舅帶了一些。”


    長孫無忌行禮道:“臣領命。”


    李承乾道:“如今朝野都在讓父皇退位,這件事還是岑文本他們帶的頭,本來父皇就已多年不理國事,從洛陽迴來之後,父皇與舅舅還有老師有過一次長談。”


    “嗯。”


    “至今孤也不知父皇與舅舅都說了什麽。”


    “臣……”


    看舅舅為難的模樣,李承乾笑著,“舅舅不說也無妨,若孤不知道更好,還是別說了。”


    “臣領命。”


    “現在朝野這般勸諫父皇,照理說在他們心裏孤應該是惶惶不可終日的吧,朝野都在為太子請命,對孤這個東宮太子來說,現在要篡位奪權,也是輕而易舉的。”


    “因此或許會有人覺得孤惶惶不可終日,寢食難安,不好麵對父皇與朝臣。”


    聽著太子的話語,長孫無忌低著頭,覺得自己才是那位惶惶不可終日。


    言罷,李承乾便離開了。


    沒有在趙國公的府邸多久。


    送別了太子之後,長孫無忌獨自一人坐在府邸中,眼前放著一份還未書寫的奏章,筆就在手中,遲遲不能落下。


    不知為何,舅父當年說過的話語一直在心中縈繞無法散去。


    “要論勇氣,你還不如當今太子。”


    “你總是想得這麽多,你想要顧全大局的所有人,你可曾想過有些事就要有割舍的。”


    “你隻有幫扶太子,長孫家才能一直安好,除了太子你別無選擇。”


    迴憶當初在曲江池邊,那燈火照映著曲江池的夜晚,很明亮。


    那年的夜裏,舅父說:承乾是個好孩子,他想要當皇帝。


    這些話語一次次地浮現在腦海中。


    往日的種種浮現在心頭,承乾是太子,他不是活在皇帝眼中的太子,也不是朝臣心目中最完美的太子,這位太子行事嚴苛,集權,他想要強權又勇敢。


    他是天下人心中的太子。


    這麽多年了,長孫無忌第一次有了勇氣,他執筆寫下了一份奏章。


    當奏章寫完,他又恍惚迴神,不知不覺已將心中的話語寫下了,又喚道:“來人。”


    長孫衝走到父親麵前,道:“父親。”


    長孫無忌將奏章緩緩遞去,囑咐道:“連夜交給陛下。”


    “喏。”


    待兒子將奏章送出去,長孫無忌扶著桌子,大口唿吸著,他的心從未如此衝動過。


    可他心裏明白,隻有太子登基,才能讓所有人都安心。


    長孫無忌忽然笑了,這輩子他多半也能讓舅父有些許稱讚了吧,如此一來天下人也該心安了。


    今年的冬季格外寒冷,翌日的早晨,這個時辰的皇兄應該在太極殿與群臣早朝。


    李麗質與東陽站在太液池邊,抬眼看去水榭內的父皇正向著幾個麵色無辜的內侍發著脾氣。


    李麗質道:“昨夜,舅舅讓人送來了奏章。”


    東陽坐在椅子上,一手撐著側臉,看著水池內的薄冰道:“父皇是因為那份奏章惱怒嗎?”


    李麗質道:“舅舅是父皇最親近最忠心的臣子呀。”


    東陽不明白這些複雜的關係,這都是與權力有關,她思量著道:“皇兄何時能夠登基?”


    “皇兄若不去爭取,那麽皇位就隻能矗立在那兒。”


    東陽低聲道:“難怪呢。”


    李麗質又道:“有些事皇兄不能光等著,若隻是等著且不知要等到何時才是頭,唯有進取,我們的皇兄從來不是一個缺少勇氣的人。”


    發了脾氣的父皇趕走了所有的內侍,李麗質這才走上前,按著父皇的肩膀,道:“父皇何故為難他們。”


    李世民閉著眼,任由女兒按著肩膀道:“朕讓他們下棋,他們連下棋都是戰戰兢兢,不痛快。”


    李麗質笑道:“父皇啊。”


    “嗯。”


    “如今誰不是戰戰兢兢的?”


    李世民稍稍睜開眼,沉重地唿吸著,道:“明日,朕上朝。”


    李麗質眯眼笑著道:“好。”


    貞觀二十年,冬至剛過,時隔一個秋季的皇帝終於來早朝了。


    李世民坐在皇位上安靜聽著三省六部稟報事宜。


    岑文本站出朝班,朗聲道:“陛下,自堯舜以來,天下帝位幾經流轉,如今四海平定,太子經十數年治理國事,天下臣民景從,建設河西走廊,治鬆州,安鄉民,平賦稅,治河北,今已收迴漢時四郡,卻中原疲敝,需與民休息。”


    劉洎站出朝班道:“陛下,如今鬆州,河北,朔方,陰山,西州各道兵馬皆聽從太子號令,太子殿下治理國事以來各地將士皆衣食充足,各地無不念太子殿下治理之功,臣等請命太子登基,執掌國事。”


    李世民聽著這些話神色很平靜,鄭公不在朝堂了,房玄齡也告老了。


    長孫無忌還在朝堂上,但一言不發,任由文臣開口。


    在他們的話語中,似乎大唐不需要一位善戰的皇帝了,大唐需要一個能夠整頓吏治,能夠安民治理社稷的皇帝。


    李承乾安靜地站在朝班上,一言不發,現在的大唐疆域東至遼東四郡,西至天山北麓,上千萬平方公裏的疆域。


    對一個帝國來說這是一個極其浩大疆域。


    對鄭公來說,陛下是一個寬容的皇帝,治理社稷不能有婦人之仁,不能有憐憫之心。


    這就是鄭公的主張,他覺得皇帝應該是一個充滿理性的人,而不是一個會被感情與心欲左右的皇帝。


    其實鄭公的主張在任何時候都是適用的,掌權者都應該是理性的,哪怕理性到冰點。


    大唐好不容易討伐了外夷,掃平了諸國,是時候整頓吏治了,現在不整頓,將來恐怕再也來不及了。


    掃清了河北之後,世家依舊在,大唐土壤不能成為那些世家大族用來滋養自身的土壤。


    大唐需要一次大清洗,進行一次從根子上的清算,不能將中古時期的弊病留下來,不將其根除……反之就會蔓延,就會擴大。


    因此要完成這些事的前提,鄭公認為將來的皇帝需要保持極強的理性。


    如鄭公,穀那律,乃至溫彥博老先生,他們都是從前隋亂世走過來的老人,其實他們都很清楚弊病所在。


    越來越多的朝臣站出來勸諫,太極殿內,勸諫太子登基的話語聲一浪高過一浪。


    就連站在一側的李泰也有了慌亂的神色。


    李世民一直坐在皇位上,平靜地麵對所有人。


    良久,當午時的陽光進入這座坐北朝南的大殿內,皇帝終於開口了。


    “承乾,你出來,與朕說話。”


    李承乾走到百官身前,行禮道:“父皇。”


    李世民道:“朝臣如此為你請命,你可願站在朕的位置,領天下臣民?”


    朝臣皆是肅穆。


    李承乾朗聲道:“兒臣領命。”


    聽到兒子簡短的話語,李世民看到了兒子的笑容。


    不知為何自己竟也控製不住地笑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太子的悠閑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九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九文並收藏大唐太子的悠閑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