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大師,主子昨夜都沒休息好。”遜影不滿地瞪了道衍一眼,道衍平時十分關心馬秀英的身體,這會卻慫恿馬秀英向朱元璋求情,誰都清楚朱元璋現在的心情非常糟糕,這樣做豈不是讓馬秀英很為難。
她不知道真正的僧人都有一顆慈悲舍己的心,道衍若是對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就不是聲蠻江浙的道衍大師了。
馬秀英能理睬道衍的心情,而且她正有此意,不能放任朱元璋肆意殺戮。她說道:“我正想和你商量如何勸解皇上。”
道衍被遜影提醒,這才注意到馬秀英容顏有些憔悴,急忙扣住她的手腕號脈,自責道:“你的脈象有些鬱沉,不要為這事操心了,貧僧自己去求皇上。”
“你的話他不會聽。”馬秀英搖搖頭,連她都不敢保證能勸說動朱元璋,何況道衍。
道衍低下頭,心裏湧起一股挫敗感和愧疚,他曾經怨憤朱元璋沒有照顧好馬秀英,可是他自己也讓馬秀英操心,這和朱元璋有什麽區別。
馬秀英不知他心中所想,說道:“不用擔心我,就算皇上聽不進我的勸告也不會拿我怎樣。”
一邊是百姓的生死,一邊是馬秀英,道衍欲言又止,終究對百姓的在乎阻止他說出勸馬秀英的話。然而心中那份不甘越來越深,心境也開始慢慢變化。
馬秀英見他悶悶不樂,以為他放下不下百姓,說道:“事情宜早不宜遲,我這就去勸皇上。”
“貧僧陪你去見皇上。”道衍不願讓馬秀英一個人承受朱元璋的怒火。
“你勞累了一天,先休息一陣,我去去就迴。”馬秀英沒有告訴道衍,朱元璋這人最好麵子,有外人在反而不好規勸。
“貧僧迴佛堂做功課。”道衍愈發失落,他不知道自己怎麽了,但他覺得這些情緒影響到了他的心境,他應該對佛祖懺悔。
馬秀英一打聽,知道朱元璋還在禦書房,直接就來到禦書房求見。
這次覲見沒有受到阻攔,馬秀英見朱元璋麵前擺了許多奏折,甚至地上都扔的有,她撿起幾本奏折放迴禦桌上,說道:“皇上,妾身聽說您這幾日寢食難安,妾身熬了一點參湯請您飲用,妾身還請皇上保重龍體,切勿過度操勞。”
朱元璋沒有先跟馬秀英說話,反而訓斥監侍,“你們都是死人嗎?還要讓皇後撿奏折?拖下去,統統廷杖二十。”
監侍頓時磕頭求饒,他們真是有苦說不出。朱元璋自己生氣把奏折扔的到處都是,這些奏折隻有專人能碰觸,他們碰了就是幹政啊。
之前朱元璋身邊有一名老太監,完全是出於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顯的錯訛。朱元璋明知太監說得對,仍然立刻下旨將他逐出皇宮,遣送迴原籍,原因就是這名太監“幹政”了。所以從此以後,除了類似趙成、慶童齎敕這樣的心腹太監,其他監侍哪敢隨意動朱元璋的奏折啊。
馬秀英見朱元璋無端發火,就知他心情非常糟糕,急忙說道:“請皇上息怒,這些宮人未經您的許可不準碰觸疏章是您下的旨意,他們隻是奉命行事,並無過錯。倒是妾身沒經過您的旨意就動了疏章,是妾身的不是。”
朱元璋語塞,惱羞成怒地吼道:“你們還不滾出去!”
宮人撿迴一條命,忙不迭地連滾帶爬退出去。
朱元璋餘怒未消,淡淡地問道:“皇後所來何事?”他清楚馬秀英不會隻為送一碗參湯來。
馬秀英說道:“妾身聽說宋學士因為胡惟庸一事獲罪,可有其事?”
”又是誰在你麵前多嘴了?“朱元璋從奏折中抽出一本扔給馬秀英,“你自己看。”
馬秀英打開奏折,裏麵是官員彈劾宋濂一家與胡惟庸勾結圖謀造反的內容,下麵被朱元璋用禦筆批紅四字:謀逆死罪!馬秀英合上奏折,問道:“宋學士早就辭官還鄉,他怎麽可能參與胡惟庸的事件?”
朱元璋哼道:“他沒有,他的兒子孫子可是跟胡惟庸來往甚密,他會不知情?”
馬秀英說道:“宋學士若是真和胡惟庸有勾結,他何必辭官,留在京城不是更好配合胡惟庸的計劃。”
朱元璋沒吭氣,這次胡惟庸案因一人而株連全家的不在少數,反正他覺得有嫌疑就不肯放過。
馬秀英繼續說道:“妾身聽說宋學士迴鄉後潛心著書,甚少過問外事,幾個晚輩或許瞞著他也說不一定。而且他每年都會進京拜見皇上,哪怕身體不適也會如約而至,他對您如此忠心耿耿怎麽會圖謀不軌呢?”
朱元璋還是不說話。
馬秀英苦口婆心勸道:“宋學士是太子和諸多王爺的老師,普通百姓家為孩子請老師,尚且將尊師之禮奉行一生,何況我們天子之家呢?您不能因為他晚輩的錯就治他死罪,這對他是不公平的。而且他若獲罪,對太子名譽也會有影響啊。”
朱元璋淡漠地說道:“《大明律》承襲十惡不赦,規定‘謀反’、‘謀大逆’者,不管主、從犯,一律淩遲,祖父、子、孫、兄弟及同居的人,隻要年滿十六歲的都要處斬。皇後總是勸朕要秉公執法,難道朕不該依律處置宋濂?”
有時朱元璋會開恩大赦天下,但規定有十種罪犯不能寬恕,這十種罪即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馬秀英被詰問住,“可是……”
“沒有可是。”朱元璋打斷她的話,“朕處置宋濂有法可依,對太子的名譽不會造成影響。皇後身體不適,早些迴去休息。慶童齎敕,送皇後迴宮!”
慶童齎敕滿臉堆笑,點頭哈腰,“皇後娘娘,奴才送您迴宮。”
“你留在這侍候皇上吧。”馬秀英氣衝衝地離開禦書房。
遜影迎上來,見馬秀英臉色不虞就知勸說朱元璋無效,她也不敢多說,默默跟著馬秀英身邊。
“該死的《大明律》!”馬秀英氣憤難平,她很想問朱元璋既然要按《大明律》處置宋濂,為何不按《大明律》對待那些無辜的百姓。可惜話還沒出口,就被朱元璋強製趕出禦書房。
她不知道真正的僧人都有一顆慈悲舍己的心,道衍若是對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就不是聲蠻江浙的道衍大師了。
馬秀英能理睬道衍的心情,而且她正有此意,不能放任朱元璋肆意殺戮。她說道:“我正想和你商量如何勸解皇上。”
道衍被遜影提醒,這才注意到馬秀英容顏有些憔悴,急忙扣住她的手腕號脈,自責道:“你的脈象有些鬱沉,不要為這事操心了,貧僧自己去求皇上。”
“你的話他不會聽。”馬秀英搖搖頭,連她都不敢保證能勸說動朱元璋,何況道衍。
道衍低下頭,心裏湧起一股挫敗感和愧疚,他曾經怨憤朱元璋沒有照顧好馬秀英,可是他自己也讓馬秀英操心,這和朱元璋有什麽區別。
馬秀英不知他心中所想,說道:“不用擔心我,就算皇上聽不進我的勸告也不會拿我怎樣。”
一邊是百姓的生死,一邊是馬秀英,道衍欲言又止,終究對百姓的在乎阻止他說出勸馬秀英的話。然而心中那份不甘越來越深,心境也開始慢慢變化。
馬秀英見他悶悶不樂,以為他放下不下百姓,說道:“事情宜早不宜遲,我這就去勸皇上。”
“貧僧陪你去見皇上。”道衍不願讓馬秀英一個人承受朱元璋的怒火。
“你勞累了一天,先休息一陣,我去去就迴。”馬秀英沒有告訴道衍,朱元璋這人最好麵子,有外人在反而不好規勸。
“貧僧迴佛堂做功課。”道衍愈發失落,他不知道自己怎麽了,但他覺得這些情緒影響到了他的心境,他應該對佛祖懺悔。
馬秀英一打聽,知道朱元璋還在禦書房,直接就來到禦書房求見。
這次覲見沒有受到阻攔,馬秀英見朱元璋麵前擺了許多奏折,甚至地上都扔的有,她撿起幾本奏折放迴禦桌上,說道:“皇上,妾身聽說您這幾日寢食難安,妾身熬了一點參湯請您飲用,妾身還請皇上保重龍體,切勿過度操勞。”
朱元璋沒有先跟馬秀英說話,反而訓斥監侍,“你們都是死人嗎?還要讓皇後撿奏折?拖下去,統統廷杖二十。”
監侍頓時磕頭求饒,他們真是有苦說不出。朱元璋自己生氣把奏折扔的到處都是,這些奏折隻有專人能碰觸,他們碰了就是幹政啊。
之前朱元璋身邊有一名老太監,完全是出於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顯的錯訛。朱元璋明知太監說得對,仍然立刻下旨將他逐出皇宮,遣送迴原籍,原因就是這名太監“幹政”了。所以從此以後,除了類似趙成、慶童齎敕這樣的心腹太監,其他監侍哪敢隨意動朱元璋的奏折啊。
馬秀英見朱元璋無端發火,就知他心情非常糟糕,急忙說道:“請皇上息怒,這些宮人未經您的許可不準碰觸疏章是您下的旨意,他們隻是奉命行事,並無過錯。倒是妾身沒經過您的旨意就動了疏章,是妾身的不是。”
朱元璋語塞,惱羞成怒地吼道:“你們還不滾出去!”
宮人撿迴一條命,忙不迭地連滾帶爬退出去。
朱元璋餘怒未消,淡淡地問道:“皇後所來何事?”他清楚馬秀英不會隻為送一碗參湯來。
馬秀英說道:“妾身聽說宋學士因為胡惟庸一事獲罪,可有其事?”
”又是誰在你麵前多嘴了?“朱元璋從奏折中抽出一本扔給馬秀英,“你自己看。”
馬秀英打開奏折,裏麵是官員彈劾宋濂一家與胡惟庸勾結圖謀造反的內容,下麵被朱元璋用禦筆批紅四字:謀逆死罪!馬秀英合上奏折,問道:“宋學士早就辭官還鄉,他怎麽可能參與胡惟庸的事件?”
朱元璋哼道:“他沒有,他的兒子孫子可是跟胡惟庸來往甚密,他會不知情?”
馬秀英說道:“宋學士若是真和胡惟庸有勾結,他何必辭官,留在京城不是更好配合胡惟庸的計劃。”
朱元璋沒吭氣,這次胡惟庸案因一人而株連全家的不在少數,反正他覺得有嫌疑就不肯放過。
馬秀英繼續說道:“妾身聽說宋學士迴鄉後潛心著書,甚少過問外事,幾個晚輩或許瞞著他也說不一定。而且他每年都會進京拜見皇上,哪怕身體不適也會如約而至,他對您如此忠心耿耿怎麽會圖謀不軌呢?”
朱元璋還是不說話。
馬秀英苦口婆心勸道:“宋學士是太子和諸多王爺的老師,普通百姓家為孩子請老師,尚且將尊師之禮奉行一生,何況我們天子之家呢?您不能因為他晚輩的錯就治他死罪,這對他是不公平的。而且他若獲罪,對太子名譽也會有影響啊。”
朱元璋淡漠地說道:“《大明律》承襲十惡不赦,規定‘謀反’、‘謀大逆’者,不管主、從犯,一律淩遲,祖父、子、孫、兄弟及同居的人,隻要年滿十六歲的都要處斬。皇後總是勸朕要秉公執法,難道朕不該依律處置宋濂?”
有時朱元璋會開恩大赦天下,但規定有十種罪犯不能寬恕,這十種罪即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馬秀英被詰問住,“可是……”
“沒有可是。”朱元璋打斷她的話,“朕處置宋濂有法可依,對太子的名譽不會造成影響。皇後身體不適,早些迴去休息。慶童齎敕,送皇後迴宮!”
慶童齎敕滿臉堆笑,點頭哈腰,“皇後娘娘,奴才送您迴宮。”
“你留在這侍候皇上吧。”馬秀英氣衝衝地離開禦書房。
遜影迎上來,見馬秀英臉色不虞就知勸說朱元璋無效,她也不敢多說,默默跟著馬秀英身邊。
“該死的《大明律》!”馬秀英氣憤難平,她很想問朱元璋既然要按《大明律》處置宋濂,為何不按《大明律》對待那些無辜的百姓。可惜話還沒出口,就被朱元璋強製趕出禦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