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命令劉基擇定吉日登基的消息傳出來,群臣嘩然。早晨他還責備劉基要另外選址定都,晚上就提拔劉基為禦史中丞兼太史令,負責在應天府登基的事宜,真是朝令夕改啊。


    不知內情的臣子隻道朱元璋心思莫測,不好揣摩;知道內情的臣子無一不感慨馬秀英對朱元璋的影響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也不過如此了。


    “牝雞司晨,惟家之索!這婦人是要做武則天嗎?如此魅惑王爺,叫王爺朝令夕改!”韓國公府裏,李善長氣得當即撕碎手中的奏章,原本他殫思竭慮寫好的定都內容都成了一張廢紙,更讓他氣惱的是,劉基因禍得福,不僅沒受到朱元璋冷遇還被任命禦史中丞兼太史令,這是打算做什麽,難道下一步就讓要劉基接替他的丞相位置嗎?


    “老師莫惱,那馬王妃……那婦人一直受王爺寵愛,若任其發展下去,必將禍國殃民。我們一定要勸說王爺早日醒悟。”胡惟庸本來習慣稱唿馬秀英為馬王妃,見李善長麵色不虞,馬上改口。


    “哼,這婦人早晚毀了王爺江山,老夫這就去勸說王爺。”李善長扔掉手中廢紙,喚人更衣。


    “老師且慢!”胡惟庸命令仆人都下去,對李善長說道:“那婦人正是受寵之際,老師貿然去勸說王爺,王爺一定聽不進去,說不定還會責罰老師,不如暫時緩下這口氣,徐徐圖之。”


    “如何徐徐圖之?”


    “她不是受寵嗎,那就讓她失寵,一旦王爺不再喜愛她,就會棄之如敝屐,到時任她舌燦蓮花也無濟於事。”


    “可是王爺登基後,她就是正宮娘娘,如何能讓王爺厭惡?況且她生有世子幾兄弟,縱然失寵也不可能讓王爺棄之如敝屐。”李善長搖頭,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朱元璋一旦稱帝,馬秀英必然封後,世子朱標也會成為太子,她的地位隻會愈發穩固。


    “那就讓王爺廢後!”胡惟庸眼中兇光一掠而過,瞬息又換成一副老實忠厚的模樣。“俗話說,貴易交、富易妻,後宮女人勾心鬥角層出不窮,人人都想討得王爺歡心。我們在宮中安插心腹,隨時注意馬氏的一舉一動,稍有差池就透露給主上,這樣的事情多了,王爺必然厭惡馬氏。然後我們再適機扶持一個女人助她登上後位,到時候新皇後感念老師的恩情,凡事都會向著老師……”


    李善長頗為意動,沉吟道:“你覺得哪位娘娘合適?”


    “學生聽說王爺當年原本看中的是惠妃,要娶惠妃為妻,不知怎的陰差陽錯先娶了馬氏。如今馬氏就要當皇後,惠妃卻比馬氏矮了一頭,莫說是惠妃,就連學生都替惠妃不值。再則惠妃的母親至今還被湯和軟禁在府裏,也不知瘋了還是癡了。可憐郭元帥一家養虎為患,活生生被馬氏搞得家破人亡。這樣歹毒的女人,老天咋不開眼,讓她成為一國之後呢?”反正已經決定和馬秀英翻臉,胡惟庸就使勁地往馬秀英身上潑髒水。“所以學生以為不管是從個人恩怨還是家仇,惠妃最合適,她肯定願意和老師合作。”


    “你說的有道理,惠妃在王爺心中也有一定的地位,上次就是她勸王爺另外選址定都的,可惜被馬氏這個毒婦攪合了。”說到自己的計劃被馬秀英破壞,李善長就來氣。


    “學生還有一計,既然定都之事我們改變不了,老師不妨建議王爺認前朝大儒朱熹為祖宗,這樣王爺有一個高貴的血統必然高興。”


    胡惟庸倒也不是完全亂說,他來見李善長之前就做了準備,派人查了許多線索,發現朱元璋有史可查的祖先可追溯到第五代祖朱仲八。


    朱仲八是南宋晚期句容朱家巷人。但句容朱氏隻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世代務農的平凡宗族,終宋一代三百來年,它從未產生過什麽著名的人物,無論是學者名儒,還是達官顯宦,甚至找不出一個郎官,也找不出一個舉人或進士來。


    僅靠這一點是無法彰顯出朱元璋的血統高貴,胡惟庸就想到了十二哲者中的聖人朱熹,這一查讓他大喜過望。


    金陵句容朱氏確源出朱熹所在的婺源茶院朱氏,跟朱熹屬於同一祖宗不假,但早就分成兩支,朱熹屬於婺源一支;朱元璋的祖先朱仲八屬於句容一支,雖然有點牽強附會,但兩支早先源出一支,也不算胡亂攀關係。


    於是在眾人籌備登基大典的時候,李善長先是上書奏請朱元璋定國號,他刻意瞟了劉基一眼在朱元璋麵前說道:“王爺曾是小明王部將,如今小明王已被人害……嗯,已故,王爺繼承了小明王的政權,就是新的明王,所以臣以為國號可定為明。”


    原本李善長故意提起小明王韓林兒之死,是怕朱元璋忘了劉基害死韓林兒的事,想借朱元璋之手打擊劉基。豈料劉基識破了他的居心,立刻站出來說道:“臣附議,主上是新的明王,國號可定為大明!”


    一個“大”字明顯抬高了朱元璋的地位,壓住了小明王韓林兒。


    朱元璋相當滿意,“既然李愛卿和劉愛卿都屬意,那孤就定國號為大明。”


    李善長像吞了一隻蒼蠅般難受,綠著臉又奏請朱元璋在登基大典上祭祀祖宗,追封先人,並信誓旦旦地宣稱自己已經查證朱元璋是朱熹的後代。


    朱元璋初聞自己是朱熹的後代有點懵,不過很快他就高興起來,李善長此舉非常合他心意。


    朱元璋其實一直有點自卑,為自己的出身感到苦惱。自己並非天生貴胄,也不是達官名宦之後,而是徹頭徹尾的草根平民。古今中外的帝王中,唯獨他出身貧寒,就連他的偶像劉邦也曾任過沛縣泗水亭長。他老怕別人暗地裏嘲笑他的出身,說他的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若是現在能夠與朱熹攀上關係,他就成了聖人之後。聖人之後做皇帝,理所當然是符合天道神意的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後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辣椒小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辣椒小霓並收藏後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