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遇伏事件並沒有因為刑場處決人犯劃下句號,朱元璋下令繼續大力搜捕張定邊和其他陳漢餘孽,但凡和陳漢餘孽有一點瓜葛的,無論是親朋還是好友,甚至隻是有過交談、普通來往的百姓都被當做嫌犯抓起來審問。
數千人被處決的的情形極大的震懾了百姓,一時間各地風聲鶴唳,人人談到此事就變色,家家皆掩門閉戶,輕易不外出,民生因此都受到影響。
各府官員紛紛上疏稟明現狀,意在請朱元璋不要繼續擴張事態,影響百姓正常生活,朱元璋卻不為所動。
劉基見狀愈發憂心,他聽說應天府牢房都裝不下犯人了,有些犯人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罪就被抓起來,還有人甚至是被人誣告陷害進去的。
這樣下去不行啊,他找到宋濂商議此事。
於是宋濂就在上課時給朱標講治國安民的政策,”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意思是百姓才是國家的基礎根本,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就能太平。
“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出自《貞觀政要》,意思是君王清淨無為,使天下不生事端,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朱標篤實好學,他迴府休養了幾天就要求繼續上課,朱元璋見他身體已無大礙,便同意他去學堂。
作為朱元璋的繼承人,朱標已經開始接受以治國為政論的學習。但宋濂之前教授他的大多是以儒家經典、曆史典籍為主的禮法和知識,像這種“明德、親民”的王道之學還是第一次從宋濂口中講出。
朱標稍一思忖,察覺到宋濂教授此學大有深意,就問道:“先生之意是說現在百姓還不能安居樂業嗎?可是我從濠州返程的時候聽聞他們的生活已經改善了許多,父王還會給貧困的地區撥款贈糧救助災民啊。”
宋濂心道:那是你沒出事之前,你出事後各地都在抓捕陳漢餘孽,擾民事件層出不窮,百姓如何安居樂業。這話他不能直接跟朱標說,搖頭笑道:“治國平天下哪有這麽簡單,王妃早年曾經在濠州各地生活,世子不妨向王妃討教一二。”
朱標便把宋濂的話帶給馬秀英。
馬秀英一聽就明白,宋濂這是通過朱標的口告訴她現在百姓的生活並不安寧。
她摟著朱標說道:“娘給你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個財主家裏丟了東西,他看每一個仆人都像小偷,於是今天把這個仆人抓來審問,明天把那個仆人抓來審問,甚至還會用刑罰。仆人們生怕下一個就輪到自己,整天提心吊膽,連活都幹不好了。大家都不好好幹活,府裏就越來越亂,越亂就越影響大家的心情,心情越糟糕就越容易做錯事……後來大家都做錯了事,害怕財主責罰,幹脆把財主家搶光集體逃走。本來財主家隻是丟了一樣東西,結果因為這件事家都敗落了。”
朱標惋惜道:“仆人固然有錯,但是財主要是不胡亂責罰仆人,也不至於讓事態發展到無法挽迴的地方啊。”
馬秀英笑道:“你說的很對,財主不胡亂生事端,仆人才會安心做事,府裏才會太平,大家才會安居樂業。”
“父王是不是因為我的事讓百姓惶恐了?”朱標恍然大悟,朱元璋和馬秀英都沒有告訴他千人被處決的事,但是那麽大的事情早就被傳得沸沸揚揚,他就不止一次無意間聽到仆人小聲提及刑場當天的情景。
馬秀英沒有迴避此事,“王爺十分愛護你,不忍見你受到一點點傷害,所以對傷害你的人毫不留情。但是有些無辜的百姓也被牽連進去了,其他的百姓就會擔心自己會不會也被牽連,因此沒法安心生活。”
朱標立刻說道:“這是孩兒的罪過,我要去勸父王不要再為這事大動幹戈,攪擾民心。”
“去吧,把故事告訴你父王,不過別提娘和宋學士。”馬秀英笑眯眯地摩挲他的腦袋,兒子如此仁厚,將來一定是個明君。可惜她前世沒有好好學曆史,除了記得每朝的開國君主,後麵的皇帝都沒留意,否則她就能提前知曉朱標以後的作為了。
天色漸暗,朱元璋手背在身後,慢悠悠地踱步而來。
馬秀英瞄見朱標不在他身邊,也不知父子兩人有沒有見上麵。她問過朱元璋還沒用食,便叫仆人上晚餐。
菜肴上桌,她旁敲側擊說道:“也不知標兒他們吃晚飯沒有,不如叫他們過來。”
王府擴建後,每個孩子都單獨分了院子,再不像以前和馬秀英擠在主院。這讓她很不習慣,然而“男女七歲不同席”是早就定下的規矩,她就算再不舍也得依著禮教讓孩子們搬出去。所以吃飯都沒有以前方便,還要先派人通知孩子們,孩子才能過來用食。
朱元璋說道:“不必,標兒在我書房用過一些糕點,我見他有些疲倦,就讓他先迴去休息了。”
馬秀英心一緊,朱標雖然病情好轉,厥心痛沒有發作,但是身體終究受到傷害,不應過度勞思,自己下午說的那些話一定讓這孩子自責了。她打算等朱元璋走了就去看看朱標。
朱元璋吃完飯並沒有立刻離開,臉上看不出喜怒,淡淡地說道:“又是誰在你耳邊多嘴了?你可好,還叫孩子來教訓我?”
馬秀英嘴一撇,才不相信朱元璋的話呢,朱標敢用教訓的語氣跟他說話,除非太陽從西邊升起。
見沒唬住馬秀英,朱元璋覺得無趣,自己打開話匣子,“百官上疏,你和標兒也來勸我,看來這件事確實有些過激。然而張定邊一日沒被抓住,我一日不能放心,萬一他哪天突然出現又來刺殺你們呢,這種事情我決不能讓他再發生。”
朱元璋肯好好說話,馬秀英就願意好好迴應,“你對我和孩子的關心讓我非常感動,別說你不願意這樣的事再發生,我也不允許。張定邊若是敢再出現,必然不會再給他逃走的機會,不過我估計他早就如喪家之犬躲起來不會出現了。”
朱元璋頗感好奇,“為何如此肯定?”
數千人被處決的的情形極大的震懾了百姓,一時間各地風聲鶴唳,人人談到此事就變色,家家皆掩門閉戶,輕易不外出,民生因此都受到影響。
各府官員紛紛上疏稟明現狀,意在請朱元璋不要繼續擴張事態,影響百姓正常生活,朱元璋卻不為所動。
劉基見狀愈發憂心,他聽說應天府牢房都裝不下犯人了,有些犯人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罪就被抓起來,還有人甚至是被人誣告陷害進去的。
這樣下去不行啊,他找到宋濂商議此事。
於是宋濂就在上課時給朱標講治國安民的政策,”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意思是百姓才是國家的基礎根本,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就能太平。
“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出自《貞觀政要》,意思是君王清淨無為,使天下不生事端,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朱標篤實好學,他迴府休養了幾天就要求繼續上課,朱元璋見他身體已無大礙,便同意他去學堂。
作為朱元璋的繼承人,朱標已經開始接受以治國為政論的學習。但宋濂之前教授他的大多是以儒家經典、曆史典籍為主的禮法和知識,像這種“明德、親民”的王道之學還是第一次從宋濂口中講出。
朱標稍一思忖,察覺到宋濂教授此學大有深意,就問道:“先生之意是說現在百姓還不能安居樂業嗎?可是我從濠州返程的時候聽聞他們的生活已經改善了許多,父王還會給貧困的地區撥款贈糧救助災民啊。”
宋濂心道:那是你沒出事之前,你出事後各地都在抓捕陳漢餘孽,擾民事件層出不窮,百姓如何安居樂業。這話他不能直接跟朱標說,搖頭笑道:“治國平天下哪有這麽簡單,王妃早年曾經在濠州各地生活,世子不妨向王妃討教一二。”
朱標便把宋濂的話帶給馬秀英。
馬秀英一聽就明白,宋濂這是通過朱標的口告訴她現在百姓的生活並不安寧。
她摟著朱標說道:“娘給你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個財主家裏丟了東西,他看每一個仆人都像小偷,於是今天把這個仆人抓來審問,明天把那個仆人抓來審問,甚至還會用刑罰。仆人們生怕下一個就輪到自己,整天提心吊膽,連活都幹不好了。大家都不好好幹活,府裏就越來越亂,越亂就越影響大家的心情,心情越糟糕就越容易做錯事……後來大家都做錯了事,害怕財主責罰,幹脆把財主家搶光集體逃走。本來財主家隻是丟了一樣東西,結果因為這件事家都敗落了。”
朱標惋惜道:“仆人固然有錯,但是財主要是不胡亂責罰仆人,也不至於讓事態發展到無法挽迴的地方啊。”
馬秀英笑道:“你說的很對,財主不胡亂生事端,仆人才會安心做事,府裏才會太平,大家才會安居樂業。”
“父王是不是因為我的事讓百姓惶恐了?”朱標恍然大悟,朱元璋和馬秀英都沒有告訴他千人被處決的事,但是那麽大的事情早就被傳得沸沸揚揚,他就不止一次無意間聽到仆人小聲提及刑場當天的情景。
馬秀英沒有迴避此事,“王爺十分愛護你,不忍見你受到一點點傷害,所以對傷害你的人毫不留情。但是有些無辜的百姓也被牽連進去了,其他的百姓就會擔心自己會不會也被牽連,因此沒法安心生活。”
朱標立刻說道:“這是孩兒的罪過,我要去勸父王不要再為這事大動幹戈,攪擾民心。”
“去吧,把故事告訴你父王,不過別提娘和宋學士。”馬秀英笑眯眯地摩挲他的腦袋,兒子如此仁厚,將來一定是個明君。可惜她前世沒有好好學曆史,除了記得每朝的開國君主,後麵的皇帝都沒留意,否則她就能提前知曉朱標以後的作為了。
天色漸暗,朱元璋手背在身後,慢悠悠地踱步而來。
馬秀英瞄見朱標不在他身邊,也不知父子兩人有沒有見上麵。她問過朱元璋還沒用食,便叫仆人上晚餐。
菜肴上桌,她旁敲側擊說道:“也不知標兒他們吃晚飯沒有,不如叫他們過來。”
王府擴建後,每個孩子都單獨分了院子,再不像以前和馬秀英擠在主院。這讓她很不習慣,然而“男女七歲不同席”是早就定下的規矩,她就算再不舍也得依著禮教讓孩子們搬出去。所以吃飯都沒有以前方便,還要先派人通知孩子們,孩子才能過來用食。
朱元璋說道:“不必,標兒在我書房用過一些糕點,我見他有些疲倦,就讓他先迴去休息了。”
馬秀英心一緊,朱標雖然病情好轉,厥心痛沒有發作,但是身體終究受到傷害,不應過度勞思,自己下午說的那些話一定讓這孩子自責了。她打算等朱元璋走了就去看看朱標。
朱元璋吃完飯並沒有立刻離開,臉上看不出喜怒,淡淡地說道:“又是誰在你耳邊多嘴了?你可好,還叫孩子來教訓我?”
馬秀英嘴一撇,才不相信朱元璋的話呢,朱標敢用教訓的語氣跟他說話,除非太陽從西邊升起。
見沒唬住馬秀英,朱元璋覺得無趣,自己打開話匣子,“百官上疏,你和標兒也來勸我,看來這件事確實有些過激。然而張定邊一日沒被抓住,我一日不能放心,萬一他哪天突然出現又來刺殺你們呢,這種事情我決不能讓他再發生。”
朱元璋肯好好說話,馬秀英就願意好好迴應,“你對我和孩子的關心讓我非常感動,別說你不願意這樣的事再發生,我也不允許。張定邊若是敢再出現,必然不會再給他逃走的機會,不過我估計他早就如喪家之犬躲起來不會出現了。”
朱元璋頗感好奇,“為何如此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