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朱元璋正在檢閱兵馬,準備迎擊陳友諒的進攻,忽然聽說陳友諒的人馬已經逼至太平附近,急忙派俞家父子、花雲等大將前去支援。
陳友諒手下有個叫趙普勝的人,他本來和俞家父子、廖氏兄弟一樣都是巢湖附近的水寇,後來投靠了徐壽輝,得到徐壽輝的賞識,擁兵萬餘,水軍千艘。他聽到徐壽輝的死訊,曾經開口怒罵陳友諒狼子野心不得善終,雖被其他將領勸住,但他從心底鄙視陳友諒,對陳友諒的命令經常陽奉陰違。
朱元璋就是利用他對陳友諒的不服散布他要投靠自己的消息,讓他和陳友諒愈發離心。正是因為如此,陳友諒不敢把重權交到他的手上,命他在原地待命,等大軍集結了再攻打朱元璋。
大軍匯合,陳友諒知曉趙晉貹並無反叛之意,便有意拉攏他,結果他不僅言語不恭,還在府中大刺刺地設置靈堂吊唁徐壽輝。
眾人都對徐壽輝的死諱莫如深,偏生趙晉貹大肆宣揚,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徐壽輝的真正死因。陳友諒心中惱怒,一時找不到借口陷害他,便把他派出去攻打朱元璋,這二人誰倒黴都是陳友諒樂見其成的。
趙晉勝雖然不思變通,打仗卻非常厲害。他和俞家父子相鄰巢湖數年,知道俞延玉好大喜功,就在港中設下伏兵。遠遠看見俞廷玉率艦前來,便裝作不敵退入港內。
俞廷玉哪知是計,當即命水師乘勝追擊。
待艦隊進入港內,趙晉勝順風吹起唿哨,埋伏的舟船聞聲而出,圍攻俞廷玉的戰船。
俞廷玉退無可退,隻能督兵猛戰,誰知趙普勝早就瞄準了他,一箭射去,正中他的左腮,讓他當場陣亡。幸虧這時俞通海前來接應,才將部分戰艦救出。
趙晉勝打敗俞延玉的水師後,又率領舟師攻打太平。
太平守將花雲挺矛突擊,斬首數以千百計,雙方戰了三天三夜,都不分勝負,誰知第三天後半夜突然下起大雨,趙晉勝趁漲潮之際乘大船攻城,太平淪陷,花雲被擒。
花雲是很早就跟隨朱元璋的將領,趙晉貹認得他,就勸說他投降天元軍。
“爺爺可不會像你一樣做二姓家奴!”花雲拒絕投降,還朝他臉色吐了一口唾沫。
趙晉貹氣急敗壞,下令把他就地處斬。
花雲臨死不屈,反乘劊子手不不注意,掙斷繩索,奪過砍刀,趁亂殺死了好幾個士兵。
趙晉貹急忙下令弓箭手射擊,密密麻麻的箭鏃如蝗蟲飛至,花雲躲無可多,最後被亂箭射死。
噩耗傳到應天府,朱元璋失聲痛哭,兩名大將的連番折損讓他又驚又怒,決定親征太平為俞延玉、花雲報仇。
朱元璋把花雲年僅三歲的兒子花煒及其奶娘送迴府中。這奶娘倒是忠義之仆,花雲戰死,其妻投水殉節,奶娘便抱著孩子逃迴應天府,其中艱辛難以言喻。朱元璋感慨這一家主忠仆義,將花煒認做義子,連同奶娘一並收留。
馬秀英想要抱花煒,他死活都不肯離開奶奶的懷抱,逼急了就要哭。
馬秀英不敢逼他,摩挲著他的頭感歎道:“這孩子虎頭虎腦的,真可愛,可惜他父親……”想起那個喜歡唱山歌的黑炭頭,她心中升起一絲黯然,花雲可是跟著朱元璋第一批起義的將領呢,曾為朱元璋出生入死無數次,難怪朱元璋如此悲痛。
花煒受了驚嚇,有些呆滯,被奶奶抱著就像個木頭人一樣不敢動彈,大眼裏全是驚惶和不安。
馬秀英挨著他的時候能感覺到他渾身都在發抖,愈發心疼這個可憐的孩子,叫來朱標和朱樉,讓他們逗弄花煒。
兩個孩子圍著花煒做鬼臉,給他講故事,讓他吃糕點,慢慢他不再害怕,願意下地和小夥伴一起玩耍了。
看著花煒漸漸恢複了孩子的天性,馬秀英和朱元璋相視一笑,總算能安慰花雲的在天之靈。
玩耍了一陣,馬秀英就讓遜影帶孩子和奶娘下去休息,朱元璋也準備去書房處理政務,定製出征計劃。
馬秀英拉著他的手不放,擔心地說道:“我知道俞將軍、花將軍的去世讓你非常難過,但是你不能被憤怒衝昏了頭腦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事情。袁興告訴我,軍中諸將都反對你親征,可你偏要親征太平。國公,你在陸上作戰我不擔心,可是你去攻打趙普勝的水師我實在放心不下。你覺得自己在水師方麵的經驗比俞將軍厲害嗎?他都折損在趙晉貹手中啊。”
朱元璋怏怏地坐下,歎道:“此人連番折損我的大將,我若不親自領兵征討,士氣必然低迷,隻怕局勢對我愈加不利。”
馬秀英捏捏他的雙肩,“話雖如此,可不一定要你親自去碰這塊硬石頭,自有人會幫你收拾他。”
朱元璋一把扣住她的雙手,將她拽到麵前,激動地問道:“此話怎講?”
馬秀英賣關子,“你不怪我多嘴,我才能說。”
“你說,你說,我不怪你。”朱元璋把她殷勤地按在椅子上,擺出一副洗耳恭聽的姿態。
馬秀英選了個舒服的姿勢坐好,娓娓道來,“我聽說趙晉勝一直忠於徐壽輝,徐壽輝死後他曾多次公開表示對陳友諒的不滿,因此陳友諒視他為眼中釘,把他派出來企圖借你的手殺掉他。誰料他如此強悍,竟然連折我方幾員大將。但是他越厲害,陳友諒就越不安,依照陳友諒眥睚必報的性格是絕對不會允許他的勢力越來越壯大,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這個時候,你隻要給陳友諒創造一個殺掉趙晉勝的理由,陳友諒沒準就會借勢處置他。”
朱元璋笑道:“妙!妙!趙普勝有勇無謀,陳友諒喜好猜忌,如果用計離間,陳友諒必然上當。”
馬秀英補充道:“最重要的是,就算陳友諒知道是計,也會采納。他一心以為你將主力作戰部隊都放在張士誠的身上,根本猜不到你已準備動用全部兵力對付他。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先鏟除異己,鞏固自己的權力。”
陳友諒手下有個叫趙普勝的人,他本來和俞家父子、廖氏兄弟一樣都是巢湖附近的水寇,後來投靠了徐壽輝,得到徐壽輝的賞識,擁兵萬餘,水軍千艘。他聽到徐壽輝的死訊,曾經開口怒罵陳友諒狼子野心不得善終,雖被其他將領勸住,但他從心底鄙視陳友諒,對陳友諒的命令經常陽奉陰違。
朱元璋就是利用他對陳友諒的不服散布他要投靠自己的消息,讓他和陳友諒愈發離心。正是因為如此,陳友諒不敢把重權交到他的手上,命他在原地待命,等大軍集結了再攻打朱元璋。
大軍匯合,陳友諒知曉趙晉貹並無反叛之意,便有意拉攏他,結果他不僅言語不恭,還在府中大刺刺地設置靈堂吊唁徐壽輝。
眾人都對徐壽輝的死諱莫如深,偏生趙晉貹大肆宣揚,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徐壽輝的真正死因。陳友諒心中惱怒,一時找不到借口陷害他,便把他派出去攻打朱元璋,這二人誰倒黴都是陳友諒樂見其成的。
趙晉勝雖然不思變通,打仗卻非常厲害。他和俞家父子相鄰巢湖數年,知道俞延玉好大喜功,就在港中設下伏兵。遠遠看見俞廷玉率艦前來,便裝作不敵退入港內。
俞廷玉哪知是計,當即命水師乘勝追擊。
待艦隊進入港內,趙晉勝順風吹起唿哨,埋伏的舟船聞聲而出,圍攻俞廷玉的戰船。
俞廷玉退無可退,隻能督兵猛戰,誰知趙普勝早就瞄準了他,一箭射去,正中他的左腮,讓他當場陣亡。幸虧這時俞通海前來接應,才將部分戰艦救出。
趙晉勝打敗俞延玉的水師後,又率領舟師攻打太平。
太平守將花雲挺矛突擊,斬首數以千百計,雙方戰了三天三夜,都不分勝負,誰知第三天後半夜突然下起大雨,趙晉勝趁漲潮之際乘大船攻城,太平淪陷,花雲被擒。
花雲是很早就跟隨朱元璋的將領,趙晉貹認得他,就勸說他投降天元軍。
“爺爺可不會像你一樣做二姓家奴!”花雲拒絕投降,還朝他臉色吐了一口唾沫。
趙晉貹氣急敗壞,下令把他就地處斬。
花雲臨死不屈,反乘劊子手不不注意,掙斷繩索,奪過砍刀,趁亂殺死了好幾個士兵。
趙晉貹急忙下令弓箭手射擊,密密麻麻的箭鏃如蝗蟲飛至,花雲躲無可多,最後被亂箭射死。
噩耗傳到應天府,朱元璋失聲痛哭,兩名大將的連番折損讓他又驚又怒,決定親征太平為俞延玉、花雲報仇。
朱元璋把花雲年僅三歲的兒子花煒及其奶娘送迴府中。這奶娘倒是忠義之仆,花雲戰死,其妻投水殉節,奶娘便抱著孩子逃迴應天府,其中艱辛難以言喻。朱元璋感慨這一家主忠仆義,將花煒認做義子,連同奶娘一並收留。
馬秀英想要抱花煒,他死活都不肯離開奶奶的懷抱,逼急了就要哭。
馬秀英不敢逼他,摩挲著他的頭感歎道:“這孩子虎頭虎腦的,真可愛,可惜他父親……”想起那個喜歡唱山歌的黑炭頭,她心中升起一絲黯然,花雲可是跟著朱元璋第一批起義的將領呢,曾為朱元璋出生入死無數次,難怪朱元璋如此悲痛。
花煒受了驚嚇,有些呆滯,被奶奶抱著就像個木頭人一樣不敢動彈,大眼裏全是驚惶和不安。
馬秀英挨著他的時候能感覺到他渾身都在發抖,愈發心疼這個可憐的孩子,叫來朱標和朱樉,讓他們逗弄花煒。
兩個孩子圍著花煒做鬼臉,給他講故事,讓他吃糕點,慢慢他不再害怕,願意下地和小夥伴一起玩耍了。
看著花煒漸漸恢複了孩子的天性,馬秀英和朱元璋相視一笑,總算能安慰花雲的在天之靈。
玩耍了一陣,馬秀英就讓遜影帶孩子和奶娘下去休息,朱元璋也準備去書房處理政務,定製出征計劃。
馬秀英拉著他的手不放,擔心地說道:“我知道俞將軍、花將軍的去世讓你非常難過,但是你不能被憤怒衝昏了頭腦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事情。袁興告訴我,軍中諸將都反對你親征,可你偏要親征太平。國公,你在陸上作戰我不擔心,可是你去攻打趙普勝的水師我實在放心不下。你覺得自己在水師方麵的經驗比俞將軍厲害嗎?他都折損在趙晉貹手中啊。”
朱元璋怏怏地坐下,歎道:“此人連番折損我的大將,我若不親自領兵征討,士氣必然低迷,隻怕局勢對我愈加不利。”
馬秀英捏捏他的雙肩,“話雖如此,可不一定要你親自去碰這塊硬石頭,自有人會幫你收拾他。”
朱元璋一把扣住她的雙手,將她拽到麵前,激動地問道:“此話怎講?”
馬秀英賣關子,“你不怪我多嘴,我才能說。”
“你說,你說,我不怪你。”朱元璋把她殷勤地按在椅子上,擺出一副洗耳恭聽的姿態。
馬秀英選了個舒服的姿勢坐好,娓娓道來,“我聽說趙晉勝一直忠於徐壽輝,徐壽輝死後他曾多次公開表示對陳友諒的不滿,因此陳友諒視他為眼中釘,把他派出來企圖借你的手殺掉他。誰料他如此強悍,竟然連折我方幾員大將。但是他越厲害,陳友諒就越不安,依照陳友諒眥睚必報的性格是絕對不會允許他的勢力越來越壯大,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這個時候,你隻要給陳友諒創造一個殺掉趙晉勝的理由,陳友諒沒準就會借勢處置他。”
朱元璋笑道:“妙!妙!趙普勝有勇無謀,陳友諒喜好猜忌,如果用計離間,陳友諒必然上當。”
馬秀英補充道:“最重要的是,就算陳友諒知道是計,也會采納。他一心以為你將主力作戰部隊都放在張士誠的身上,根本猜不到你已準備動用全部兵力對付他。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先鏟除異己,鞏固自己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