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雖然六十多歲,胡子花白,但神采奕奕,聽說朱元璋親自來訪,慌忙下拜,口中謙稱:“原來是吳國公到了,小民不過是一介鄉野村夫,怎麽敢勞您大駕屈尊下問呢?”
朱元璋連忙扶住他,尊敬地說道:“朱某聽聞先生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今日特來拜訪,懇請先生為我出謀劃策,議禮樂征伐之事。”
朱升推辭道:“小民年事已邁,久不問俗事,不敢誤了大人的前程。”
朱元璋再拜,“若非先生說服福童歸降,徽州必會生靈塗炭。先生心係百姓,何忍朝廷繼續苛待漢人,求先生教我救國之計,救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
朱升見他平易近人,謙虛有禮,且胸懷大誌,不禁微微一笑,撚著胡須說道:“大人若不嫌棄,老夫便送您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照這九字行事,您的大業可成。”
朱元璋聽得迷迷糊糊,“先生可否詳細解說?”
“大人若能明白這九字的意思,老夫便出山輔助大人。”朱升賣了個關子,能被朱元璋賞識是種榮幸,可還得看朱元璋值不值得他效力。
朱元璋聽後,牢牢記在心中,一路迴到應天,還在翻來覆去地琢磨。
“緩稱王”他聽明白了,這提議和馬秀英的建議不約而同,是叫他不要早早做王侯。槍打出頭鳥,沒見張士誠稱王被元廷攻打,徐壽輝稱王也被元廷攻打,韓林兒更是被元軍逼得丟棄汴梁退守安豐。總之誰稱王,元廷就打誰。他雖然已是一方軍閥,但實力和韓林兒、張士誠、徐壽輝等人還有一定差距。所以為了保持實力就不能急著稱王,且先讓那些大軍閥吸引元廷的注意,避開群雄的矛頭。
但這“高築牆、廣積糧”又是什麽意思呢?難道還要繼續修高應天的城牆?朱元璋想不明白,也不著急,等迴去和李善長他們一商量,自然就清楚了。眼看馬秀英就要臨盆,他不敢耽誤,快馬加鞭趕迴府,簡單洗漱就去探望馬秀英。
馬秀英正在花園散步,遜影扶著她慢慢挪動,身後還跟了好幾個丫鬟,個個謹小慎微地亦步亦趨。
“不是讓你臥床休息,你怎麽又出來?我這幾天不在,你肯定把我的話當耳邊風了。”朱元璋連忙上前扶住馬秀英,生怕她有麽閃失。別的婦人臨產的那幾天幾乎都是躺在床上養身體,偏生馬秀英一點都不安分,不僅每天要出來走動,有時還要做些亂七八糟的“體操”,讓朱元璋又擔心又無奈。
馬秀英挽住他的胳膊,笑了笑,“產前適當的運動有助於我順利生產。你放心,我沒有再做體操,隻是走一走。”
朱元璋用寵溺的語氣抱怨道:“你啊,總是說些古怪的道理。外麵風大,快迴屋去。”
“你怎麽這麽快就迴來了?沒見著朱升嗎?”馬秀英老老實實地跟他進了屋。
朱元璋灌了一大杯水,“見著了,這老頭還給我出了個難題。不過你都要生了,我不敢在外麵耽誤太久,先趕迴來陪你。”
別人都說朱元璋是個大老粗,其實馬秀英知道他粗中有細。見他如此體貼自己,馬秀英的笑容愈發燦爛,好奇地問道:“朱升出了個什麽難題?”
朱元璋把心中的困惑道出來,“這人倒是一個真正的賢士,談吐不凡。我向他求教救國之計,他告訴我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還說我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他就出山輔助我。”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馬秀英輕輕地重複一遍,突然眼睛一亮,喜上眉頭,“我明白了,八哥如今隻占有應天府及其周邊地區,在你的北邊有韓林兒、劉福通,東邊有張士誠,西邊有徐壽輝等,南邊有元軍,他們的勢力都比你強大,麵對四麵強鄰你不宜主動出擊,應該韜光養晦,以待時機。在此期間努力發展農業,備足軍糧,操練兵馬,積蓄力量。”
“原來是這樣啊。”朱元璋豁然開朗,又微微懊惱道:“這些讀書人就是喜歡拐彎抹角,直說不就解決了,害我想了半天,其實我本來就是這樣打算的。”
“人家朱升先生是考驗你的悟性,若你連這都理解不了,人家憑什麽輔助你啊?”馬秀英掩嘴偷笑。這九個字的曆史意義,上學的時候老師已經講解過,毛爺爺也曾變通地引用過這九個字,作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中國的國際戰略,她若是答不出來,還真不好意思說自己讀過書。
朱元璋嘿嘿笑道,仿佛撿了莫大的便宜,“我還說去問李善長他們,沒想到夫人聰慧過人、悟性極強,這下他跑不掉了,我這就修書叫他趕緊來應天府任職。”也隻有在馬秀英的麵前,朱元璋才會露出如此疲賴歪派的一麵。
“你啊,你啊。”馬秀英好笑地看著他,“都要做父親了,還像個孩子。”
朱元璋把耳朵貼到她的腹部,“我這不是高興嗎?今天孩子有沒有動啊?”
“先前動過,這會可能在睡覺。”
“孩子都比你聽話。”
“討厭……”
兩人窩在床頭說了一些夫妻的笑話,朱元璋正色道:“這朱升真不能小看,隱居山村都能說出如此絕妙的計策,果然胸有丘壑。”
馬秀英把頭依在他的胸口,聽著他的心跳,“所以人們常說,打天下靠武將,治天下靠文臣。如今你要韜光養晦發展應天的勢力就要多招攬文人輔助。江南才子很多,我曾經就認識……就知道不少。”她驀然想到姚天禧,猶豫了一下,快速轉移話題說道:“總之你可別輕看這些文人。”
“一個朱升就這麽厲害,我哪裏還敢輕看江南的才子。”朱元璋沒有聽出馬秀英的猶豫,一邊笑著說道,一邊掗好被子,“我今晚去看看李碽兒,你早點歇息。”
出於彌補,朱元璋這段時間經常去探望李碽兒,有時就歇在她的院子。馬秀英也對不能為李碽兒孩子報仇的事心生內疚,時常催促朱元璋多去陪伴安慰李碽兒。
目送朱元璋離開,馬秀英自嘲地笑笑,怎麽突然就想起了那個人,是因為江南的關係嗎?這些年來她從不刻意去打探他的消息。遜影若是提到他的情況,她便默默聽著;遜影若是不提,她就不問。再次來到江南,許多人和事都已時過境遷,可是為什麽腦海裏原本應該淡忘的那個人卻越來越清晰?
遜影端著補品進來,見到她靜靜發呆,不由問道:“主子,怎麽了?”
馬秀英迴過神,她不喜歡這種牽腸掛肚的感覺,也自認並沒有什麽見不得人的事情,索性大大方方地問道:“姚大哥,嗯,道衍大師最近如何?”
遜影當即笑了起來,把藥遞過去,說道:“姚大哥雖然當了和尚,卻一點都不遵守佛法戒律,照樣吃肉喝酒,甚至還跟高啟、王行等才子去逛煙花之地,”她頓了頓,看看馬秀英的表情,小心翼翼說道:“不過姚大哥從不留戀這種地方,隻是和這些才子吟詩做對。譬如他做的詩句‘五仗石邊琴一曲,桃花三月鯉魚飛’等都被人爭相傳頌。還有一首詩‘春在於花,全花是春;花在於春,全春是花’可好笑了。夫人,你說好笑不好笑?”
馬秀英忍俊不禁,轉念一想,卻笑不出來。姚天禧以禪喻詩,不涉佛語,卻入禪味。她不由讚道:“好個論詩如論禪,姚大哥於心靈感發之中寫出這些詩句來,盡得純粹心靈的澹泊與寧靜。看來他終於不再耽溺於苦痛之中,真正放開心胸了。”
遜影暗暗嘀咕:“姚大哥寫的詩莫名其妙,夫人說的話古古怪怪,真是一對怪人。”
此時被議論的道衍正和高啟、葉琛等人在書院談笑風生。
高啟突然當眾打了個噴嚏,自嘲地捂住鼻子,“誰在說我?”
眾人皆豪爽之輩,也不介意他的失禮行為,葉琛撫掌笑道:“準是你的那些紅顏知己又在想你了。老實交代,你又辜負了哪位姑娘的芳心,罰酒一杯!”
“罰酒,罰酒!”眾人跟著起哄,“光罰酒不行,還得作詩一首。”
高啟推辭不過,一手提壺,一手握杯,暢言道:“鑿渠深,一十尋;鑿渠廣,八十丈。鑿渠未苦莫嗟籲,黃河曾開千丈餘。君不見,賈尚書……”
等了半天不見下文,有人愣楞地問道:“後麵呢?”
“完了!”高啟一飲而盡,瀟灑地舉杯倒置,示意詩念完了,酒也喝完了。
“妙!妙!隻是寥寥數句,收煞處戛然而止,給人以深遠的迴味,高啟兄果然不負盛名。”宋濂搖頭晃腦,似乎還在迴味。
道衍哈哈笑道:“得了吧,你們這些才子就會相互吹捧,明明是高啟偷懶,不肯好好把詩念完,你們卻非說什麽給人以深遠的迴味。”
眾人哄堂大笑,有人眼淚都笑出來了,唯有宋濂羞得麵紅耳赤,手足無措。
朱元璋連忙扶住他,尊敬地說道:“朱某聽聞先生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今日特來拜訪,懇請先生為我出謀劃策,議禮樂征伐之事。”
朱升推辭道:“小民年事已邁,久不問俗事,不敢誤了大人的前程。”
朱元璋再拜,“若非先生說服福童歸降,徽州必會生靈塗炭。先生心係百姓,何忍朝廷繼續苛待漢人,求先生教我救國之計,救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
朱升見他平易近人,謙虛有禮,且胸懷大誌,不禁微微一笑,撚著胡須說道:“大人若不嫌棄,老夫便送您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照這九字行事,您的大業可成。”
朱元璋聽得迷迷糊糊,“先生可否詳細解說?”
“大人若能明白這九字的意思,老夫便出山輔助大人。”朱升賣了個關子,能被朱元璋賞識是種榮幸,可還得看朱元璋值不值得他效力。
朱元璋聽後,牢牢記在心中,一路迴到應天,還在翻來覆去地琢磨。
“緩稱王”他聽明白了,這提議和馬秀英的建議不約而同,是叫他不要早早做王侯。槍打出頭鳥,沒見張士誠稱王被元廷攻打,徐壽輝稱王也被元廷攻打,韓林兒更是被元軍逼得丟棄汴梁退守安豐。總之誰稱王,元廷就打誰。他雖然已是一方軍閥,但實力和韓林兒、張士誠、徐壽輝等人還有一定差距。所以為了保持實力就不能急著稱王,且先讓那些大軍閥吸引元廷的注意,避開群雄的矛頭。
但這“高築牆、廣積糧”又是什麽意思呢?難道還要繼續修高應天的城牆?朱元璋想不明白,也不著急,等迴去和李善長他們一商量,自然就清楚了。眼看馬秀英就要臨盆,他不敢耽誤,快馬加鞭趕迴府,簡單洗漱就去探望馬秀英。
馬秀英正在花園散步,遜影扶著她慢慢挪動,身後還跟了好幾個丫鬟,個個謹小慎微地亦步亦趨。
“不是讓你臥床休息,你怎麽又出來?我這幾天不在,你肯定把我的話當耳邊風了。”朱元璋連忙上前扶住馬秀英,生怕她有麽閃失。別的婦人臨產的那幾天幾乎都是躺在床上養身體,偏生馬秀英一點都不安分,不僅每天要出來走動,有時還要做些亂七八糟的“體操”,讓朱元璋又擔心又無奈。
馬秀英挽住他的胳膊,笑了笑,“產前適當的運動有助於我順利生產。你放心,我沒有再做體操,隻是走一走。”
朱元璋用寵溺的語氣抱怨道:“你啊,總是說些古怪的道理。外麵風大,快迴屋去。”
“你怎麽這麽快就迴來了?沒見著朱升嗎?”馬秀英老老實實地跟他進了屋。
朱元璋灌了一大杯水,“見著了,這老頭還給我出了個難題。不過你都要生了,我不敢在外麵耽誤太久,先趕迴來陪你。”
別人都說朱元璋是個大老粗,其實馬秀英知道他粗中有細。見他如此體貼自己,馬秀英的笑容愈發燦爛,好奇地問道:“朱升出了個什麽難題?”
朱元璋把心中的困惑道出來,“這人倒是一個真正的賢士,談吐不凡。我向他求教救國之計,他告訴我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還說我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他就出山輔助我。”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馬秀英輕輕地重複一遍,突然眼睛一亮,喜上眉頭,“我明白了,八哥如今隻占有應天府及其周邊地區,在你的北邊有韓林兒、劉福通,東邊有張士誠,西邊有徐壽輝等,南邊有元軍,他們的勢力都比你強大,麵對四麵強鄰你不宜主動出擊,應該韜光養晦,以待時機。在此期間努力發展農業,備足軍糧,操練兵馬,積蓄力量。”
“原來是這樣啊。”朱元璋豁然開朗,又微微懊惱道:“這些讀書人就是喜歡拐彎抹角,直說不就解決了,害我想了半天,其實我本來就是這樣打算的。”
“人家朱升先生是考驗你的悟性,若你連這都理解不了,人家憑什麽輔助你啊?”馬秀英掩嘴偷笑。這九個字的曆史意義,上學的時候老師已經講解過,毛爺爺也曾變通地引用過這九個字,作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中國的國際戰略,她若是答不出來,還真不好意思說自己讀過書。
朱元璋嘿嘿笑道,仿佛撿了莫大的便宜,“我還說去問李善長他們,沒想到夫人聰慧過人、悟性極強,這下他跑不掉了,我這就修書叫他趕緊來應天府任職。”也隻有在馬秀英的麵前,朱元璋才會露出如此疲賴歪派的一麵。
“你啊,你啊。”馬秀英好笑地看著他,“都要做父親了,還像個孩子。”
朱元璋把耳朵貼到她的腹部,“我這不是高興嗎?今天孩子有沒有動啊?”
“先前動過,這會可能在睡覺。”
“孩子都比你聽話。”
“討厭……”
兩人窩在床頭說了一些夫妻的笑話,朱元璋正色道:“這朱升真不能小看,隱居山村都能說出如此絕妙的計策,果然胸有丘壑。”
馬秀英把頭依在他的胸口,聽著他的心跳,“所以人們常說,打天下靠武將,治天下靠文臣。如今你要韜光養晦發展應天的勢力就要多招攬文人輔助。江南才子很多,我曾經就認識……就知道不少。”她驀然想到姚天禧,猶豫了一下,快速轉移話題說道:“總之你可別輕看這些文人。”
“一個朱升就這麽厲害,我哪裏還敢輕看江南的才子。”朱元璋沒有聽出馬秀英的猶豫,一邊笑著說道,一邊掗好被子,“我今晚去看看李碽兒,你早點歇息。”
出於彌補,朱元璋這段時間經常去探望李碽兒,有時就歇在她的院子。馬秀英也對不能為李碽兒孩子報仇的事心生內疚,時常催促朱元璋多去陪伴安慰李碽兒。
目送朱元璋離開,馬秀英自嘲地笑笑,怎麽突然就想起了那個人,是因為江南的關係嗎?這些年來她從不刻意去打探他的消息。遜影若是提到他的情況,她便默默聽著;遜影若是不提,她就不問。再次來到江南,許多人和事都已時過境遷,可是為什麽腦海裏原本應該淡忘的那個人卻越來越清晰?
遜影端著補品進來,見到她靜靜發呆,不由問道:“主子,怎麽了?”
馬秀英迴過神,她不喜歡這種牽腸掛肚的感覺,也自認並沒有什麽見不得人的事情,索性大大方方地問道:“姚大哥,嗯,道衍大師最近如何?”
遜影當即笑了起來,把藥遞過去,說道:“姚大哥雖然當了和尚,卻一點都不遵守佛法戒律,照樣吃肉喝酒,甚至還跟高啟、王行等才子去逛煙花之地,”她頓了頓,看看馬秀英的表情,小心翼翼說道:“不過姚大哥從不留戀這種地方,隻是和這些才子吟詩做對。譬如他做的詩句‘五仗石邊琴一曲,桃花三月鯉魚飛’等都被人爭相傳頌。還有一首詩‘春在於花,全花是春;花在於春,全春是花’可好笑了。夫人,你說好笑不好笑?”
馬秀英忍俊不禁,轉念一想,卻笑不出來。姚天禧以禪喻詩,不涉佛語,卻入禪味。她不由讚道:“好個論詩如論禪,姚大哥於心靈感發之中寫出這些詩句來,盡得純粹心靈的澹泊與寧靜。看來他終於不再耽溺於苦痛之中,真正放開心胸了。”
遜影暗暗嘀咕:“姚大哥寫的詩莫名其妙,夫人說的話古古怪怪,真是一對怪人。”
此時被議論的道衍正和高啟、葉琛等人在書院談笑風生。
高啟突然當眾打了個噴嚏,自嘲地捂住鼻子,“誰在說我?”
眾人皆豪爽之輩,也不介意他的失禮行為,葉琛撫掌笑道:“準是你的那些紅顏知己又在想你了。老實交代,你又辜負了哪位姑娘的芳心,罰酒一杯!”
“罰酒,罰酒!”眾人跟著起哄,“光罰酒不行,還得作詩一首。”
高啟推辭不過,一手提壺,一手握杯,暢言道:“鑿渠深,一十尋;鑿渠廣,八十丈。鑿渠未苦莫嗟籲,黃河曾開千丈餘。君不見,賈尚書……”
等了半天不見下文,有人愣楞地問道:“後麵呢?”
“完了!”高啟一飲而盡,瀟灑地舉杯倒置,示意詩念完了,酒也喝完了。
“妙!妙!隻是寥寥數句,收煞處戛然而止,給人以深遠的迴味,高啟兄果然不負盛名。”宋濂搖頭晃腦,似乎還在迴味。
道衍哈哈笑道:“得了吧,你們這些才子就會相互吹捧,明明是高啟偷懶,不肯好好把詩念完,你們卻非說什麽給人以深遠的迴味。”
眾人哄堂大笑,有人眼淚都笑出來了,唯有宋濂羞得麵紅耳赤,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