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秀英殷切期盼郭子興起義成功接他們迴去的時候,郭子興那邊也一直沒有閑著。他原本在定遠就聚集了數百個好漢跟隨,到了濠州大省城發展造反勢力更是如魚得水。
真應了那句老話“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省城大了什麽人都有。濠州城裏的潑皮、閑漢數不勝數,聽說來了個仗義疏財的大財主準備帶頭造反,這些人立刻紛紛響應投靠。
隊伍越來越壯大,到至正十一年,郭子興的人馬已有上千,人多了不好管理,他便讓孫德崖、吳通、呂天壽、韓國忠幾人做了二首領、三首領、四首領、五首領……
也就是這一年,黃河大泛濫,災民多達幾十萬,元廷為了防止百姓閑著無聊發動暴亂,派了兩萬軍隊監督十五萬各地民工治理黃河決口,這一舉動給窮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這些民工本來就已經饑餓難捱,到工地後,不僅要承擔繁重的勞役和監督官兵的打罵,而且還吃不飽飯,夥食口糧被克扣,全都積鬱了一股怨氣在胸間。
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及其門徒劉福通等人充分利用民工這種不滿情緒,緊鑼密鼓地籌劃起義活動。他們一方麵派人到處宣傳“彌勒佛降生”、“明王出世”的消息,另一方麵又仿照曆代農民起義的做法,製造讖語。他們暗中鑿了一個獨眼的石人,在石人背上鐫刻“黃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十四個大字,將它埋在即將挖掘的黃陵崗河道上,同時叫人四處散布“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
四月下旬,天氣依舊清冷,黃河日夜不停地咆哮著,滾滾波濤,洶湧澎湃,河水像沸騰了一般,無處不是泡沫和浪花,甚至還有從上遊漂流下來的人或動物屍體。
饑寒交迫的民工在茫茫的的水霧中開挖黃陵崗河道,不知是誰大喊一聲,從河灘掘出一座石人來。大家好奇地聚攏上前一瞧,隻見石人臉上正是一隻眼,不禁呆住了。這件新鮮事很快又在十五萬民工中傳開,大家不由聯想到先前的民謠,心說民謠果真應驗了,既然石人都出來,天下造反的日子應該也來到了。
“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韓山童、劉福通這兩位文化不高、心計頗深的白蓮教領袖瞅準時機立刻在潁州振臂高唿,聲稱天下即將大亂,號召漢人響應起義,抗元複宋。
韓山童還生編硬造出一個宋徽宗八世孫的身份。雖然這個身份太假——估計趙匡胤在地下也不得安寧:我趙家人為何會冒出個韓家孫?但百姓不在乎,他們需要一個精神領袖帶領他們推翻壓迫在身上的元廷政權這座大山。起義的消息傳播開來,大河南北人心浮動,修黃河的十五萬農民紛紛投入反元武裝起義。
滔滔黃河連綿不絕,終於把元朝政權這個堤壩衝開了一個大豁口。
可惜有人的地方就有漢人,有漢人的地方就有漢奸。正當白蓮教徒和民工聚集一起宣誓起義時,黃河起義消息走漏,元廷突然派出大量官兵前來白鹿莊鎮壓。
不知道白蓮教領袖韓山童有沒有後悔把無生老母的法力吹得太玄,當時的白蓮教徒和起義農民都以為他是真龍天子、受無生老母庇護、具有金剛不壞之身,逃跑的時候忘記帶他一起跑路。結果這位“宋徽宗八世孫”就光榮被俘,繼而慘遭殺害,隻剩劉福通帶著他的兒子韓林兒乘亂逃到武安山躲藏起來。
這劉福通也不知道是為了完成領袖韓山童遺願還是本身就是個狠角色,他迴去喘了口氣馬上卷土重來,率眾起義,以紅巾裹頭,建立了一支紅巾軍隊伍。
受韓山童、劉福通起義的影響,大江南北許多地方相繼爆發了反元鬥爭,元廷開始品嚐“蟻多咬死象”的痛苦滋味。
至正十二年,也就是韓山童、劉福通起義的第二年,濠州城外一處隱蔽農莊擠滿了拿著武器的青壯漢子。
這是郭子興在濠州建立的起義根據地,此時莊子裏已有上千人聚集,刀槍也準備了數百把,另有鐮刀、鋤頭無數……可以說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而黃河民工的起義就是這股及時的東風。
揣摩到郭子興心意的孫德崖、吳通、呂天壽、韓國忠四人跪在地上齊齊說道:“大哥,明王韓山童、劉福通他們都反了,我們也反吧。”
周圍的漢子全都興奮地敲擊武器,大聲鼓噪,“反了!反了!”
郭子興雙頰抽搐,十分激動,他籌劃了許久的目標終於就要實現。但是他麵上卻是義憤填膺的表情,揮舞雙手,慷慨陳詞,“如今昏君臨朝,奸佞出政,官吏酷貪,紀綱頹敗,以至貧極江南,富誇塞北,人心思變,天命攸歸。俺等既是漢人理當協助明王奪迴趙氏江山,恢複宋室。兄弟們可願意和俺轟轟烈烈大幹一場,把韃子趕出塞北,還俺們漢人天下?”
“願意!願意!大幹一場!把韃子趕出塞北,還我漢人天下!”大地顫動,上千人的呐喊聲直衝雲霄,似乎要把這厚重的黑幕撕得粉碎。
“德崖,通知城裏的兄弟,今夜子時三刻起事!”郭子興躊躇滿誌地下達起義命令,他在頭上綁上一條紅豔豔的布巾,極目遠眺:濠州,你馬上就是俺的啦!
“屬下遵令!”孫德崖高亢地應道,他也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紅巾綁在頭上。
這個動作仿佛能傳染人似的,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綁了根紅巾在頭上。那一抹紅就像一團燃燒的火焰又像刺眼的鮮血湧動在眾人心中。
濃墨一樣的天空,連一彎月牙、一絲星光都不曾出現。樹枝被狂風吹得東搖西擺,猶如鬼魅舞動著光怪陸離的觸角,潛伏在草叢裏的蟈蟈叫得慘淡淒涼,仿佛在預示這是一個不平靜的夜晚。
突然一雙雙大腳淩空落下,可憐蟈蟈還沒叫完就被踩成齏粉。部分僥幸逃過一劫的蟈蟈迅速噤聲躲得遠遠的,默默注視著這些頭上綁著紅巾,手裏拿著刀槍或是鋤頭鐮刀,表情兇狠猙獰的漢子向濠州城湧去。
濠州城門已經關閉,守城士兵抱著武器躲在角樓裏打盹,忽然數個黑影舉著火把快速接近。守城士兵警惕地喝道:“站住!什麽人?”
迴答他們的是幾把閃閃發亮的砍刀,銀光劃過,士兵驚奇地發現自己的身體和腦袋怎麽分了家,可是他們再也無法問出這個深奧的問題,他們最後的印象停留在那些奔向城門的黑影身上。
“哢噠、哢噠”鐵鏈的聲音驚動了雉堞上的士兵,他們剛探出頭問情況,就被亂箭長矛擊中。
“殺!殺光元人,殺光狗官!”潮水般的人群擠垮了內應還未完全打開的城門,郭子興的起義大軍如同蝗蟲壓境,浩浩蕩蕩地衝進城裏。
毫無準備的濠州太守慌忙召集軍隊迎戰,可習慣了養尊處優的他們哪裏抵抗得了如狼似虎的紅巾軍。有些元人士兵連褲子都沒提上就被砍翻在地,更多的士兵被紅巾軍兇猛的氣勢嚇破了膽,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鎮壓紅巾軍,帶著值錢的東西掉頭就跑,隻想逃得越遠越好。
濠州百姓在一片火光和嘶喊聲中驚醒,他們以為又是元人在兇殘的屠殺漢人,俱都嚇得瑟瑟發抖,躲在家裏一動不敢動。但是等了許久,光聽外麵傳來廝殺聲,卻並沒有元人破門而入,個別膽大的百姓就躲在門縫後偷偷觀察,猛然驚奇地發現外麵拿著武器的竟然全是漢人,這些漢人嘴裏高喊:“趕走韃子,匡扶宋室!不殺百姓,隻屠狗官!”
百姓們激動了,誰也不想做四等南人,膽大的漢子立刻把家裏供佛的紅綢撕成布條纏在頭上,英勇地加入了紅巾軍;膽小的人則在門口掛上紅床單、紅衣服,甚至紅褻褲……
有了百姓的配合,紅巾軍的人數瞬間從幾千暴漲至上萬,濠州城裏隻見紅巾招展,人山人海,唿喊喧天,刀棍齊鳴,無數元人哭爹喊娘,落荒而逃……
黎明時分,濠州城漸漸恢複平靜,能逃的元人全逃了,逃不掉的元人都進了六道輪迴。
百姓們撒下歡快的淚水,這座城市終於重新屬於漢人。郭子興率領的紅巾軍得到百姓熱情地擁護。這些百姓的感情很淳樸,哪怕隻有一捆青菜、幾個雞蛋,他們也願意貢獻給紅巾軍,因為紅巾軍是漢家兒郎,紅巾軍是自家親人,趕跑了欺壓他們的元人。
郭子興臉上掩飾不住得意的笑容,他以前有錢,但是因為南人的身份依然要飽受元人的輕視,現在他高高在上俯視著螻蟻般跪地求饒的元人,一聲令下就把這些元人統統剁成肉醬,化作春泥更護花。
起義軍占領濠州後開始整編軍隊,郭子興不能再使用從前盜魁的首領稱唿,他便自封大元帥。這是他第一次嚐到權利的滋味,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家人分享。於是在占領濠州的第三天,一眾輕騎從破損的城門衝出,馳往蘇州。
真應了那句老話“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省城大了什麽人都有。濠州城裏的潑皮、閑漢數不勝數,聽說來了個仗義疏財的大財主準備帶頭造反,這些人立刻紛紛響應投靠。
隊伍越來越壯大,到至正十一年,郭子興的人馬已有上千,人多了不好管理,他便讓孫德崖、吳通、呂天壽、韓國忠幾人做了二首領、三首領、四首領、五首領……
也就是這一年,黃河大泛濫,災民多達幾十萬,元廷為了防止百姓閑著無聊發動暴亂,派了兩萬軍隊監督十五萬各地民工治理黃河決口,這一舉動給窮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這些民工本來就已經饑餓難捱,到工地後,不僅要承擔繁重的勞役和監督官兵的打罵,而且還吃不飽飯,夥食口糧被克扣,全都積鬱了一股怨氣在胸間。
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及其門徒劉福通等人充分利用民工這種不滿情緒,緊鑼密鼓地籌劃起義活動。他們一方麵派人到處宣傳“彌勒佛降生”、“明王出世”的消息,另一方麵又仿照曆代農民起義的做法,製造讖語。他們暗中鑿了一個獨眼的石人,在石人背上鐫刻“黃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十四個大字,將它埋在即將挖掘的黃陵崗河道上,同時叫人四處散布“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
四月下旬,天氣依舊清冷,黃河日夜不停地咆哮著,滾滾波濤,洶湧澎湃,河水像沸騰了一般,無處不是泡沫和浪花,甚至還有從上遊漂流下來的人或動物屍體。
饑寒交迫的民工在茫茫的的水霧中開挖黃陵崗河道,不知是誰大喊一聲,從河灘掘出一座石人來。大家好奇地聚攏上前一瞧,隻見石人臉上正是一隻眼,不禁呆住了。這件新鮮事很快又在十五萬民工中傳開,大家不由聯想到先前的民謠,心說民謠果真應驗了,既然石人都出來,天下造反的日子應該也來到了。
“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韓山童、劉福通這兩位文化不高、心計頗深的白蓮教領袖瞅準時機立刻在潁州振臂高唿,聲稱天下即將大亂,號召漢人響應起義,抗元複宋。
韓山童還生編硬造出一個宋徽宗八世孫的身份。雖然這個身份太假——估計趙匡胤在地下也不得安寧:我趙家人為何會冒出個韓家孫?但百姓不在乎,他們需要一個精神領袖帶領他們推翻壓迫在身上的元廷政權這座大山。起義的消息傳播開來,大河南北人心浮動,修黃河的十五萬農民紛紛投入反元武裝起義。
滔滔黃河連綿不絕,終於把元朝政權這個堤壩衝開了一個大豁口。
可惜有人的地方就有漢人,有漢人的地方就有漢奸。正當白蓮教徒和民工聚集一起宣誓起義時,黃河起義消息走漏,元廷突然派出大量官兵前來白鹿莊鎮壓。
不知道白蓮教領袖韓山童有沒有後悔把無生老母的法力吹得太玄,當時的白蓮教徒和起義農民都以為他是真龍天子、受無生老母庇護、具有金剛不壞之身,逃跑的時候忘記帶他一起跑路。結果這位“宋徽宗八世孫”就光榮被俘,繼而慘遭殺害,隻剩劉福通帶著他的兒子韓林兒乘亂逃到武安山躲藏起來。
這劉福通也不知道是為了完成領袖韓山童遺願還是本身就是個狠角色,他迴去喘了口氣馬上卷土重來,率眾起義,以紅巾裹頭,建立了一支紅巾軍隊伍。
受韓山童、劉福通起義的影響,大江南北許多地方相繼爆發了反元鬥爭,元廷開始品嚐“蟻多咬死象”的痛苦滋味。
至正十二年,也就是韓山童、劉福通起義的第二年,濠州城外一處隱蔽農莊擠滿了拿著武器的青壯漢子。
這是郭子興在濠州建立的起義根據地,此時莊子裏已有上千人聚集,刀槍也準備了數百把,另有鐮刀、鋤頭無數……可以說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而黃河民工的起義就是這股及時的東風。
揣摩到郭子興心意的孫德崖、吳通、呂天壽、韓國忠四人跪在地上齊齊說道:“大哥,明王韓山童、劉福通他們都反了,我們也反吧。”
周圍的漢子全都興奮地敲擊武器,大聲鼓噪,“反了!反了!”
郭子興雙頰抽搐,十分激動,他籌劃了許久的目標終於就要實現。但是他麵上卻是義憤填膺的表情,揮舞雙手,慷慨陳詞,“如今昏君臨朝,奸佞出政,官吏酷貪,紀綱頹敗,以至貧極江南,富誇塞北,人心思變,天命攸歸。俺等既是漢人理當協助明王奪迴趙氏江山,恢複宋室。兄弟們可願意和俺轟轟烈烈大幹一場,把韃子趕出塞北,還俺們漢人天下?”
“願意!願意!大幹一場!把韃子趕出塞北,還我漢人天下!”大地顫動,上千人的呐喊聲直衝雲霄,似乎要把這厚重的黑幕撕得粉碎。
“德崖,通知城裏的兄弟,今夜子時三刻起事!”郭子興躊躇滿誌地下達起義命令,他在頭上綁上一條紅豔豔的布巾,極目遠眺:濠州,你馬上就是俺的啦!
“屬下遵令!”孫德崖高亢地應道,他也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紅巾綁在頭上。
這個動作仿佛能傳染人似的,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綁了根紅巾在頭上。那一抹紅就像一團燃燒的火焰又像刺眼的鮮血湧動在眾人心中。
濃墨一樣的天空,連一彎月牙、一絲星光都不曾出現。樹枝被狂風吹得東搖西擺,猶如鬼魅舞動著光怪陸離的觸角,潛伏在草叢裏的蟈蟈叫得慘淡淒涼,仿佛在預示這是一個不平靜的夜晚。
突然一雙雙大腳淩空落下,可憐蟈蟈還沒叫完就被踩成齏粉。部分僥幸逃過一劫的蟈蟈迅速噤聲躲得遠遠的,默默注視著這些頭上綁著紅巾,手裏拿著刀槍或是鋤頭鐮刀,表情兇狠猙獰的漢子向濠州城湧去。
濠州城門已經關閉,守城士兵抱著武器躲在角樓裏打盹,忽然數個黑影舉著火把快速接近。守城士兵警惕地喝道:“站住!什麽人?”
迴答他們的是幾把閃閃發亮的砍刀,銀光劃過,士兵驚奇地發現自己的身體和腦袋怎麽分了家,可是他們再也無法問出這個深奧的問題,他們最後的印象停留在那些奔向城門的黑影身上。
“哢噠、哢噠”鐵鏈的聲音驚動了雉堞上的士兵,他們剛探出頭問情況,就被亂箭長矛擊中。
“殺!殺光元人,殺光狗官!”潮水般的人群擠垮了內應還未完全打開的城門,郭子興的起義大軍如同蝗蟲壓境,浩浩蕩蕩地衝進城裏。
毫無準備的濠州太守慌忙召集軍隊迎戰,可習慣了養尊處優的他們哪裏抵抗得了如狼似虎的紅巾軍。有些元人士兵連褲子都沒提上就被砍翻在地,更多的士兵被紅巾軍兇猛的氣勢嚇破了膽,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鎮壓紅巾軍,帶著值錢的東西掉頭就跑,隻想逃得越遠越好。
濠州百姓在一片火光和嘶喊聲中驚醒,他們以為又是元人在兇殘的屠殺漢人,俱都嚇得瑟瑟發抖,躲在家裏一動不敢動。但是等了許久,光聽外麵傳來廝殺聲,卻並沒有元人破門而入,個別膽大的百姓就躲在門縫後偷偷觀察,猛然驚奇地發現外麵拿著武器的竟然全是漢人,這些漢人嘴裏高喊:“趕走韃子,匡扶宋室!不殺百姓,隻屠狗官!”
百姓們激動了,誰也不想做四等南人,膽大的漢子立刻把家裏供佛的紅綢撕成布條纏在頭上,英勇地加入了紅巾軍;膽小的人則在門口掛上紅床單、紅衣服,甚至紅褻褲……
有了百姓的配合,紅巾軍的人數瞬間從幾千暴漲至上萬,濠州城裏隻見紅巾招展,人山人海,唿喊喧天,刀棍齊鳴,無數元人哭爹喊娘,落荒而逃……
黎明時分,濠州城漸漸恢複平靜,能逃的元人全逃了,逃不掉的元人都進了六道輪迴。
百姓們撒下歡快的淚水,這座城市終於重新屬於漢人。郭子興率領的紅巾軍得到百姓熱情地擁護。這些百姓的感情很淳樸,哪怕隻有一捆青菜、幾個雞蛋,他們也願意貢獻給紅巾軍,因為紅巾軍是漢家兒郎,紅巾軍是自家親人,趕跑了欺壓他們的元人。
郭子興臉上掩飾不住得意的笑容,他以前有錢,但是因為南人的身份依然要飽受元人的輕視,現在他高高在上俯視著螻蟻般跪地求饒的元人,一聲令下就把這些元人統統剁成肉醬,化作春泥更護花。
起義軍占領濠州後開始整編軍隊,郭子興不能再使用從前盜魁的首領稱唿,他便自封大元帥。這是他第一次嚐到權利的滋味,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家人分享。於是在占領濠州的第三天,一眾輕騎從破損的城門衝出,馳往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