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盧愚之陸軍上將抵達嘉峪關的時候,數百公裏外的哈密城裏,烏力罕也是沒有閑著,正在指揮著手下的將領們部署哈密城的防務,同時派遣騎兵部隊密切監控周邊地區,尤其是靠近嘉峪關地區的唐軍動向。


    烏力罕,其人也是韃靼人裏的老將了,而且他從來都沒有參加過什麽西征,他一直都是待在東線。


    多年來一直帶領韃靼人的部隊駐防在哈密地區,他麾下的三萬多部隊就是阻攔唐軍西進的第一道防線。


    烏力罕和唐軍交手多年,對唐軍可謂是非常的熟悉,並且也是針對性的做出一些戰術安排,比如說這些年西域地區之所以沒有遭到太大的損失,主要就是因為他采取了避敵鋒芒的措施。


    在靠近嘉峪關,也就是靠近大唐控製區的地帶裏,平日裏隻是保持著少量的偵騎部隊,甚至連部落放牧都是不再過去,采取了堅清壁野的方式,愣是製造了寬度達到了一兩百公裏的無人地區。


    但是在數百公裏後,他卻是在哈密地區修築了城池,而且這還是韃靼人主持修築的第一座類似於棱堡的城防建築了,韃靼人和唐軍交戰多年,該學的東西早就學了,棱堡也不例外。


    如此也是導致了,這麽多年來,雖然每年唐軍都會出來作戰,但是頂多也就是爆發一些中小規模的戰事,大規模的戰役始終沒有爆發,同時唐軍受限於補給線漫長,也無法動員大規模的部隊跑到哈密攻城。


    而派來的中小規模的騎兵部隊,也是不敢冒險攻打有數萬人駐防的哈密,來了甚至都有可能被韃靼人吃掉。


    如此每年的中小規模戰鬥持續幾個月後,唐軍往往就會因為後勤問題而主動退迴嘉峪關,這樣一來,偌大的地盤又是重新迴到了韃靼人的手中。


    如此反複了十幾年後,饒是大唐帝國強悍無比,空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但是韃靼人卻是始終掌控著西域。


    因此烏力罕也是步步高升,如今的他已經是韃靼人的第四軍軍長,領中將銜。


    至於你說為什麽烏力罕的頭銜為什麽會是第四軍軍長、還有中將軍銜,那自然是因為韃靼人學習大唐的後果。


    就和當年統一戰爭時期,明軍學習唐軍建立新軍,從戰術到武器,再到其他細節全麵抄襲一樣,韃靼人也是持續關注,並學習大唐。


    畢竟人類是非常聰明的生物,會向強者學習,韃靼人雖然是異族,但是他們也是人。


    再者,這幾十年來韃靼人有著一個強悍的首領,那就是俺答汗。


    俺答汗能夠統一草原,並且還打到東歐去,把基輔都給搶了下來充當首都,自然不是什麽迂腐的人,他老早就是開始學習大唐的各項製度了。


    當定都基輔後,這種學習更是達到了一個高超,俺答汗在東歐建立的金國,諸多政治製度基本是學習大唐帝國的政治製度的,建立各部、設立翰林院,確定九品官製。


    不過韃靼人還是有著自己的一些特殊政策的,比如說還有異族問題上,俺答汗的政策就顯然不如大唐那麽強硬了,大唐自己人夠多,玩的是要土地不要人的那一套,哪怕是大唐國內其實也是有不少人保持反對意見的,而韃靼人就是明顯溫和的多,他們往往會主動接納被征服地區的民眾,以利用征服地區的人口資源,當兵、種田、放牧、做工等等。


    要不然你以為韃靼人總數將近三十萬的大軍是怎麽來的,他們韃靼人的總人口也就百來萬而已,全民皆兵都搞不出來這麽規模龐大的軍隊來。


    這三十萬人裏頭,半數其實都是被他們征服的民族裏的青壯裏招募而來,尤其是步兵和炮兵等兵種,普通士兵清一色的都是異族人。


    隻有騎兵,絕大部分才是韃靼人。


    俺答汗帶頭學習,大部分韃靼人也是知道向強者學習,這種心態在河套戰役失敗,進而被迫西遷之後,就是徹底爆發了起來。


    人家韃靼人為了學習造槍造炮,那可是敢潛入西北地區強行綁架工匠的。


    而在諸多製度裏,軍事製度更是他們學習的重點,其中建立起來的大量槍炮部隊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同時,他們還效仿大唐陸軍,建立了類似於軍、師、旅、團、營、隊的編製。


    沒辦法,他們既然要學習建立槍炮部隊,不學習大唐的編製也不行啊。


    因為新式武器的使用是需要編製搭配一起使用的,如此才能夠執行相關的戰術。


    一開始他們還是用什麽前後左右軍、萬戶、千戶之類的傳統稱唿,但是幹脆是全盤抄襲了,學習了大唐開始用數字番號,再加上師旅團等,後來還加上了軍銜製度。


    可以說了,其實韃靼人是全球第二家建立起完善近代軍隊以及軍銜製度的軍隊了,比當年的前明軍隊還要更徹底。


    前明軍隊裏以張嶽的督標為例,雖然也學習了唐軍的編製和戰術,但是依舊有一定局限性,更加沒有什麽軍銜,隻有傳統的品級,沒辦法,人家是文官領軍,你給這些將領們一個軍銜,人家將領自己也不答應啊。


    他們好端端一個文官,你給他們一個軍銜,把他們當武將,信不信人家分分鍾造反。


    當年的張嶽督標,軍官都是掛文官銜。


    然而多年後,韃靼人抄襲的更加徹底,他們全盤抄襲了大唐的軍製,不管是編製還是軍銜,通通都抄,連名字都不改。


    甚至他們內部搞的教育,還不是蒙文教育,而是漢文教育……


    這種事聽起來有些扯淡,但實際上很正常!


    因為向強者學習,是很正常的。


    後世二十世紀的時候,華夏還不是有人說要廢除漢字,然後化成羅馬拚音文字,這說到底還是一種不自信所導致的學習。


    強者是什麽樣的,自己也要變成什麽樣的。


    所以,現在韃靼人的軍隊裏頭,那些將領們也都是軍長啊,師長,旅長,團長什麽的。


    大唐金國中將、第四軍軍長烏力罕駐防西域多年,對嘉峪關裏的唐軍不敢說了如指掌,但是還是非常熟悉的,當他得知嘉峪關出現了大量唐軍的時候。


    一開始他還隻是以為這是唐軍每年例行的軍事行動。


    那些唐軍每年都會出關一次,每次動靜看似鬧的也挺大的,但大多時候其實也就是武裝遊行,而且還是在無人地帶裏武裝遊行,在烏力罕看來,真他媽閑得蛋疼。


    但是沒幾天,他從諸多匯總起來的情報卻是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這一次,嘉峪關裏的唐軍不正常!


    裏麵囤積的兵力太多了,根據探子的報告,嘉峪關那邊的兵力少說也有十萬人以上了,而且裏頭還有大量的步炮等部隊。


    如果隻是武裝遊行的話,唐軍一般都是出動騎兵為主,步炮等部隊不過是跟在後頭維持補給線而已,但是現在,步炮部隊的數量卻是太多了。


    嗅到了危險氣息的烏力罕,迅速派出了眾多部隊前往嘉峪關一帶偵查,還試圖派出暗探潛入嘉峪關打探消息。


    盡管太詳細的情報還沒有,但是烏力罕卻是已經不準備等了,他迅速下令部隊進行收縮,尤其是異族士兵所組成的步兵和炮兵等部隊,撤迴哈密城,同時派遣更多的偵騎部隊收集信息。


    並派出信使向後方的吐魯番匯報情況,說是嘉峪關方向的唐軍有所異動,希望吐魯番方麵早做準備。


    但是他並沒有要求吐魯番方向派出援軍,因為沒這個必要。


    來的少了沒什麽用,來到多了哈密這邊也養不起,西域的補給困難,不僅僅是對於大唐來說,對於韃靼人來說其實也是這樣。


    如果他們隻是和以前一樣遊牧,一邊放羊一邊打仗的話,那麽不愁什麽,但是關鍵的是,他們現在是堅守某地啊。


    如果不派援軍來,他們的彈藥和糧食可以讓他們堅守半年甚至更久,但是來了大量援軍,興許就是隻能守一兩個月了,而且哈密城其實也沒多大,部隊多了也是部署不了。


    所以烏力罕並沒有申請援軍來,反正來了也沒用。


    更何況,他也知道後方是不可能給援軍給他的,甚至都有可能下令讓他撤出哈密呢。


    因為韃靼人應對大唐的一大戰略就是:主動戰略撤退,拉長大唐人的補給線,同時派遣騎兵部隊襲擾大唐人的補給線,時間一久了,不用韃靼人派遣主力部隊迎戰,大唐人自己就受不了退迴去。


    哈密到嘉峪關的幾百公裏的地帶可以放棄,到了必須時候,其實哈密也是可以放棄的,韃靼人敢一口氣推到吐魯番去。


    如果大唐人還是緊追不舍,他們還能繼續後撤,退到中亞一帶。


    韃靼人就不信,大唐人能夠一直追過來!


    如果他們真的敢追,那麽韃靼人也不怕,到時候利用騎兵優勢襲擊他們的補給線,韃靼人有信心把追擊而來的大唐軍隊餓死在西域。


    所以,盡管發現了嘉峪關一帶的大唐人不同尋常,但是烏力罕還是從容麵對!


    大不了就是帶著軍民一路向西狂奔。


    但是過不了多久,等大唐人退去了,他就能夠不費一兵一卒重新收複大量的西域地區。


    但是烏力罕還不知道,這一次大唐陸軍進軍哈密等西域地區,就是沒打算過撤迴去!


    為了解決補給問題,大唐甚至都是打算修築一條簡易的軍用鐵路了!


    在鐵路麵前,困擾大唐十多年之久的補給問題,將不會是問題!


    不過知道和不知道也沒關係,反正烏力罕的應對措施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能不打就不打,能跑就跑!


    至於大唐人追不追,那就是他們的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溝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雨天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雨天下雨並收藏山溝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