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漢化,哪兒來迴哪兒去


    公元439年,鮮卑族1 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他們是遊牧民族,當時比較落後,而被他們統治的民族卻是先進的。嚴重的民族和社會矛盾出現了。


    中國人有一個特別得意的說法,胡虜無百年之運。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絕不可能超過一百年。這是因為對我們的文化充滿自信,你入主中原靠的是快馬彎刀,你靠這個征服土地,但你征服不了人心,征服人心得靠子曰詩雲,這個你就不行了。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蒙古人當年占了地球陸地表麵積的四分之一,今天還找得著嗎?入主中原89年,不就迴草原上啃羊腿去了嗎?野蠻能戰勝文明嗎?希特勒帝國怎麽樣?日本帝國怎麽樣?蘇聯又怎麽樣?它的原子彈、核武器可以把人類毀滅30次,1991年沒人招它,自己就玩完了。從亞曆山大帝國到蘇聯的崩潰,證明了這樣一個真理:暴力啥用沒有,啥也解決不了。拿破侖帝國十年,希特勒帝國十二年,你靠武力能幹什麽?整天滅這個滅那個,打仗光人家死人,你不死人?所以武力解決不了問題,解決問題得靠文化的認同。


    遊牧民族進入中原,擺在麵前的就是兩個選擇:第一個是漢化,第二個是不漢化。不漢化的結果就是哪兒來的迴哪兒去,但漢化的結果還有你嗎?所以為什麽無百年之運,你漢化就跟我們融合了,還有你嗎?現在還有幾個滿族人會說滿語、認識滿文?滿語、滿文要不是國家特意保留下來,就跟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一樣,變成一種死文字了。連溥儀都不會說,溥儀英語很棒,老師莊士敦是英國人。他會說英語,但他不會說滿語,本民族的語言他都忘了。清朝為什麽能統治中國將近三百年?因為漢化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北魏孝文帝開始漢化改革。孝文帝的改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實行均田製與租調製。當時中國北方常年戰亂,田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最重要的事就是恢複農業生產,所以政府給農民分配土地。這裏有一個問題,中國土地私有,政府拿什麽分配給農民呢?隻能是無主荒田,原來的田主打跑了或者打死了。所以,一般國家隻有在大的戰亂之後才能給農民分地。一般的亂還不行,得亂得天翻地覆,人口大量減少。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前,北方連年戰亂,人口銳減。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頒布了均田令,給農民分地。分地後,你不光種地,你還得給國家上稅,這就是所謂的租調製。租就是給國家交糧食,調是布或者帛。你要是種麻的就交麻布,種桑的就得交絲綢。甭管是交租或者調,必須從事農業。鮮卑人也得從事農業,因為國家不要羊毛和酸奶。我現在給你分配土地,逼著你進行農業生產,羊毛、酸奶不行。所以,鮮卑人用漢族的方式生產,逐漸就漢化了。


    第二,推行的三長製,促進了農業和漢化政策。宗主也叫做塢主或壁帥,是在五胡十六國末期南逃的豪強大族。他們擁有眾多的宗族、部曲,修有塢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豪強的武裝首領。依附其下的農民往往有數百家、上千家,乃至萬家,均為他們的私家人口。這些豪強被稱做宗主,依附於他們的各類農民則是宗主的包蔭戶。宗主與包蔭戶之間是一種主人與佃客的關係,而佃客形同於農奴。


    北魏統一之初,隻是消滅了一些敵對政權,對這些普遍存在的宗主無法根除。為了穩定統治,便於征徭征稅,於是就采取妥協政策,承認宗主對於包蔭戶的控製和奴役,並且以宗主對於包蔭戶的統治作為地方基層政權,以世家大族為宗主,督護百姓,於是形成宗主督護製1 。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宗主控製下的包蔭戶多數沒有戶籍,他們隻是宗主的私家人口,任憑宗主剝削和奴役,國家不得征調亦不能幹預。這種製度隻對大地主有好處,對廣大農民隻有痛苦,沒有好處;對封建國家來說,隻是為鞏固初建立的政權而采取的權宜之計,對賦稅的征收和徭役的調發都極為不利。


    魏孝文帝為加強中央政府對人民的實際控製,采納給事中李衝的建議,於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建立三長製,以取代宗主督護製。三長製規定:五家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裏,設一裏長;五裏為黨,設一黨長。三長製與均田製相輔而行,三長的職責是檢查戶口、征收租調、征發兵役與徭役。


    實行三長製,三長直屬州郡,原蔭附於豪強的蔭戶也將成為國家的編戶,因而必將與豪強、地主爭奪戶口和勞動力。李衝提出實行三長製的建議後,在朝廷中引起激烈爭論。堅持宗主利益的中書令鄭羲和秘書令高祐是反對派代表。他們對主持辯論的馮太後1 說,三長製看起來很好,實際上行不通。朝臣中支持鄭羲﹑高祐意見的大有人在。李衝和太尉元丕據理力爭,指出實行此製對公、私都有利。最後,馮太後從加強中央集權出發,認為實行三長製既可使征收租調有根據和準則,又可清查出大量的隱匿戶口。三長製終於在馮太後的支持下實施。


    三長製的建立,打破了豪強蔭庇戶口的合法性。在實行的過程中,三長還是從大族豪強中產生,他們不僅本人可以享受免於征戍的特權,而且親屬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樣待遇。但較之宗主督護製,它畢竟是一種曆史的進步。實行後,國家直接控製的自耕農民大量增加,國家賦稅收入相應增加,農民賦稅負擔也有所減輕。北魏後期,社會經濟明顯恢複和發展,當與此有密切關係。北魏的三長製後來成為北齊、隋、唐時期鄉裏組織的基礎。


    第三,整頓吏治,給官員俸祿。我們知道,古代的戰爭跟你國家先進與否沒有關係。跟什麽有關?一個是戰爭成本,一個是戰爭欲望。戰爭成本低敢打,戰爭欲望強烈能打勝仗。


    北魏愛打仗。北魏為什麽愛打仗?官員沒有俸祿,你想掙錢靠什麽?出去打仗,搶下戰利品是你的;再一個靠剝削百姓。官員沒有俸祿,所以北魏老得打仗,馬上民族嘛。皇上進行改革,整頓吏治,我給你們發工資,別整天出去打仗了。你一發工資,我不用打仗,我不用冒生命危險,我也能掙著錢,我瘋了還天天出去打仗?打仗難免陣前亡,哪天一不留神再砍著我,我幹嗎老幹這事?所以尚武的民族就從馬背上下來了,越來越平和了。包括後來遼、金這些民族都是這樣,都經曆了這麽一個過程。原來很愛打仗,後來為什麽不愛打仗了?有工資掙了,用不著了。


    第四,遷都洛陽。北魏的都城最早在盛樂,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和林格爾,然後遷到了平城,平城就是燕雲十六州當中的雲州,即今天的山西大同,位置也較偏遠,最後才遷到洛陽。


    為什麽要遷到洛陽?孝文帝發布一道聖旨,說我國家“興自北土”,國家從北方發源。“徙居平城”,遷到了山西。“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我們雖然富有四海,但是文軌未一,沒有書同文車同軌。“此間用武之地”,平城這個地方啊隻適合打仗,窮鄉僻壤什麽都不產(今天知道有煤,那會兒也不知道,知道了挖出來也不能吃)。北邊挨著草原上崛起的一個強大的新民族柔然,這個民族太強大了,北魏打不過。柔然後來被突厥打敗,西遷到了歐洲,就是歐洲所說的阿瓦爾人,今天的保加利亞人可能就是柔然人的後代。“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這個地方要改變咱鮮卑的舊俗太難了,平城這個地方鮮卑的舊勢力太強大。怎麽辦?咱遷都。往哪兒遷?“崤函帝宅,河洛王裏,因茲大舉,光宅中原。”朕為什麽要遷都,因為平城這個地方不好,“用武之地,移風易俗,信為甚難”。而“崤函帝宅,河洛王裏,因茲大舉,光宅中原”。崤函指的是崤山、函穀關。誰在那兒?長安所在,周秦漢唐十一朝故都。“河洛王裏”,洛陽是王裏,東周、東漢、曹魏、西晉都在此定都,算上北魏,已經是第五個在洛陽定都的王朝了。洛陽是九朝古都,當然後麵那幾個就沒有什麽太能提得起穿得上了,包括五代十國的後唐也在這兒建都。“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因茲大舉,光宅中原”,我要向古代漢民族的帝王那樣去中原。他不認為自己是少數民族了,我也要占有中原,我是中國的正統,所以我要遷都。


    大臣們反對,不行!平城這地方是祖宗定都之所。當年太武皇帝定都於此,你說遷就遷,祖宗同意嗎?皇上一看,我要愣遷,就把這些大臣得罪了,而且很多大臣論輩分都是我叔叔、大爺。怎麽辦?好吧,我們不遷都了。南伐劉宋,我們要打仗。劉宋,南朝宋齊梁陳的那個宋,不是趙匡胤的趙宋,是劉裕建立的劉宋。北魏20萬大軍南下,征討劉宋。各位叔叔、大爺,老誠謀國、忠勇過人,都跟著我去。叔叔、大爺們就都跟著去了。遇到惡劣天氣,大雪、大雨,行軍,鍛煉一下士卒的堅忍程度。士卒們身上都濕透了,怨聲載道。今天豔陽高照,紮營,曬被子,等到惡劣天氣再行軍。叔叔、大爺們都快散架了,我的侄子太壞了,怎麽這樣折騰啊?走到洛陽,路程剛一半,從山西要走到長江邊上,剛走一半。叔叔、大爺們實在走不動了,就找皇上去了,說大侄子咱別再往前走了,咱別跟劉宋打仗了,劉宋也沒招咱們,再說打仗也犯不著咱們去,邊將幹什麽吃的。咱往迴走吧,你叔叔我實在不行了。


    皇上一看,王爺們確實年事已高,這麽折騰確實不合適。但是問題是,我們往前走還有一半的路程,往迴走也是一半的路程,不如咱們別走了,怎麽走你都是一個死,往迴走你更得死,往前走好歹天氣越來越好,往迴走天氣越來越壞,幹脆咱就在洛陽建都吧。叔叔、大爺們心裏罵著娘,隻好這樣了,總比上南方死半道上強吧。於是,都城就定到了洛陽。上古時期,一說中國如何如何,這個中國指的就是長安洛陽,誰占這裏誰就是中國。所以現在誰是中國?北魏是中國,東晉就不是中國了。雙方互相罵陣,東晉管北魏叫索虜,你們頭發都束小辮,所以你們是索虜。而北魏罵東晉是島夷,你們都是島上住的蠻夷,你們這幫人海邊打魚的。雙方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統。孝文皇帝遷都到洛陽之後,完全跟漢族打成一片。東晉還說他是索虜,孝文皇帝感覺很鬱悶,怎麽辦?不許索了。


    第五,移風易俗,實行漢製。實行漢製首先從漢服開始。


    不許穿鮮卑族的服裝,都穿漢族服裝;不許留鮮卑人的發型,都留漢族的發型。今天的中國人,你穿什麽衣服、留什麽發型沒人管。中學生當然不行,大學就沒人管了。有的小男孩頭發染得跟鸚鵡似的,黃一截、綠一截、粉一截、紫一截的,褲腿肥得裏麵能裝200斤米。他一上街,環衛工人可高興了,都替人給扇乎幹淨了。今天,你想留什麽頭發就留什麽頭發,穿成啥樣也沒人管你,警察也不抓你。但在古代這可不得了,衣冠、發型意味著國家民族的存亡絕續。


    古代漢族人什麽發型?男的滿20歲,女的滿15歲,頭發就再也不能剃了。女的滿15歲叫及笄之年,意思是你可以嫁人了。男子滿20歲,叫弱冠之年,就可以當官,行加冠禮,表示你成人了。但說是20歲,第一古代是虛歲,第二沒人等到那時候才加冠,有的12歲就給自己加冠了,表示自己成人了。你隻要一成人,頭發就不能剃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能有絲毫損傷,犯人才在臉上刺字。今天滿大街都是犯人,刺字文身,古代犯人才幹這事兒呢。


    頭發不剃怎麽辦?盤到頂上,拿根簪子一別,老百姓的發髻用布包上,這個布就叫做幘。當官的發髻外麵戴冠,就是烏紗帽之類的。所以你看電視劇裏古人披散著頭發,那都是胡扯,不可能,都得往上盤起來。所以古代人洗頭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古漢語以字為單位,沐就是洗頭,浴就是洗身上。今天是一個詞語了,沐浴液、洗發液,古人是沐液和浴液,不一樣。當古人去世的時候,男的一死,你把他的發髻解開打散,到腰是沒問題的,過屁股的也有。今天女士都很少留這麽長頭發了。胡須也不能剃,隻能梳,新陳代謝自己掉,不能剃,剪人家胡子那是最大的侮辱。


    其實漢民族的衣服既不便於生產,又不便於戰鬥,以至於中國古代的服裝演變的特征就是不斷向少數民族學習的過程。今天你把對襟係扣稱為唐裝,但那並不是大唐漢人的裝束,而是滿裝,是少數民族旗人穿的。旗袍更別說了,把旗袍作為中國的傳統服裝,十分牽強。


    中國傳統服裝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男女都穿裙子。在漢朝以前,成年男女也都穿開襠褲,因為外麵有裙子,從衣著上看不出這個人是男是女。尤其老百姓的穿著,都是灰色、黑色、白色的衣服,更難區分性別。褲最早的意思是脛衣,護腿的,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長筒襪、連褲襪。死襠褲是後來跟少數民族學的,因為他要騎馬不能穿開襠褲,不能穿裙子。


    我們中原人的打扮是峨冠博帶,老高的帽子,老長的大袖子,一走路帽子當避雷針,袖子當拖把,既省電又幹淨。少數民族則窄衣箭袖,又能引弓拉箭,又能揮鋤耕作,他們的衣服更合理,所以中原王朝就不斷地向他們學。


    漢族人的衣服“y”字領,沒有扣,靠腰帶。少數民族是小圓領、“一”字領,唐朝的服裝就很明顯學他們,改成了小圓領,烏紗、襆頭也取代了原來的峨冠。唐宋的皇帝穿的衣服都是這樣。到了明朝的時候,皇上隻有祭祖時才在腦袋上頂一個大搓板,掛一串算盤珠子,腦袋好幾十斤重,平時都戴烏紗了。峨冠博帶的大禮服也隻有祭祖才穿,平時不穿了。到清朝更不用說,一水的都是滿裝,所以明朝的遺民損清朝人,說腦袋後麵弄一根孔雀翎,衣服上除了飛禽就是走獸,簡直就是衣冠禽獸。說歸說,但是人家的衣服窄衣箭袖,打仗、生產的時候就是方便。


    說了這麽多,就是為了說明漢服雖然大氣好看,但不合理。所以孝文帝實行漢製到這個時候遭到一定的反對,無奈皇上下令要一律穿漢服,穿鮮卑服的笞杖徒流死,就是拿板子抽,拿鞭子打。因此大家隻好穿,解除了掃街工人的痛苦。實際上,漢服是不利於生產和戰鬥的。


    除了服裝外,順便說一下飲食。原來中原人說吃餅,是湯餅,就是餛飩不放餡兒的片湯,中原人的餅就是那玩意兒。今天大家吃的餅都是胡餅,是少數民族發明的,因為他不能騎在馬上端一鍋片湯,要方便隨身攜帶。中原人後來發現他的東西確實方便,今天我們愛吃的涮羊肉就是少數民族發明的。


    實行漢製從強迫各位戴“避雷針”掃大街之後,皇上又讓百姓改漢姓。


    孝文帝拓跋宏改成元宏,唐朝大詩人元軫就是鮮卑貴族,皇室後代。步陸狐氏改成陸氏,勿扭於氏改成於氏,尉遲氏改成尉氏。包括穆桂英都是鮮卑人,從丘目陵氏改的穆氏。就這樣,鮮卑八大姓都改成了漢姓。北魏在中國曆史上又叫後魏,區別於曹操的前魏。你可以叫它北魏,也可以叫它後魏、元魏,曹操的魏就叫曹魏。改了漢姓,以後這個人是不是鮮卑人,從姓氏上已經判斷不出來了。


    衣服和姓改完之後,皇上下旨官員都得說漢語。


    30歲以上的官員年歲大的,三年內學會漢語,否則這個官別當。30歲以下的官員你們年輕,半年內學會漢語,禁止講鮮卑語。鮮卑是曆史上那麽牛的一個民族,到現在連土話都不會說了。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以書同文最有意義。中華民族,這麽多人,就算是漢族,語言也南腔北調,n多種方言。現在好歹寫出來是一樣的,如果沒有秦始皇的書同文,中國就跟歐洲一樣,分裂了。歐洲好多國家的文字看著都類似,但是不一樣。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互相都能聽得懂,就跟咱們方言似的,但是人家愣分裂成那麽多國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它沒有統一的文字。所以現在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很有道理。


    這個粉絲很大腕


    還不算完,皇上快成漢室的瘋狂粉絲了,還得跟漢族人通婚,進行人種改良。


    皇上跟自己的皇後講,我要娶漢族皇後了,麻煩您給讓個地兒。皇後不同意,皇上就把她送到廟裏,您出家當尼姑吧。然後皇上娶中原大士族李氏的女兒為皇後,中原士族是四大姓:崔、盧、李、鄭,一家娶一個,立李氏為皇後,崔、盧、鄭氏做皇妃,皇帝帶頭跟漢族的高門大姓通婚。皇上告訴自己的叔叔大爺哥哥弟弟們(爺爺可能歲數太大了,不便參與),把你們的鮮卑族王妃都送到尼姑庵裏去,跟崔、盧、李、鄭聯姻。我給你們找,一家發一個,必須跟漢族通婚,禁止鮮卑族之間通婚。這麽一搞的結果,下一代鮮卑皇子,二分之一鮮卑血統,再下一代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鮮卑族的血統以漸近線的方式無限接近於零,最後完全被漢族血統剿滅。幾代下來,鮮卑族這個民族就沒有了。所以後來入主中原的民族吸取了北魏的教訓,蒙古人不用說,隻能跟蒙古人結婚。滿族就跟滿蒙聯姻,不能跟漢人通婚,旗漢不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把鮮卑這個民族活活弄沒了。但是從中華民族的角度講,有利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這句話也許說得不對,我們大家都知道,混血兒一般比較聰明,為什麽聰明?父母隔著遠。漢民族本身就是不斷民族融合的產物,匈奴、鮮卑、羯、氐、羌全進來了,後來的契丹、女真又進來了,不斷地民族融合,不斷地補充新鮮血液,這個民族最起碼生存能力比較強。為什麽地理大發現的時候,非洲、美洲還停留在史前文明時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封閉,不跟外界交流。一個民族幾百種語言,這個村的人聽不懂那個村的人說什麽,互相隔絕,民族的機理功能越來越退化了。所以,鮮卑人把自己的民族弄沒了,實際上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貢獻相當大。


    當然非常可惜的一點,落後民族羨慕先進民族,可能首先看中的或者羨慕的是先進民族的生活方式。比如我們羨慕歐美國家,你羨慕什麽?也是生活方式。那裏的經濟多發達,你到了美國一看,比上海差遠了,跟北京沒法比,哪兒都跟村似的,就這麽一種感覺。你說他軍事力量多強大,咱們也沒體會到,最好也別體會到。薩達姆、卡紮菲和本 拉登都體會到了。所以,你羨慕的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你要有了錢,首先學的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這就出現了個問題,你有可能光看見賊吃肉了,你沒看到賊挨打的時候,美國人不是靠酗酒、吸毒、濫交發展成一個世界強國的。鮮卑族入主中原也是如此,你看人家漢族,吃的是油、穿的是綢,可你看我們……到後來,北魏的王爺們腐敗到什麽程度,家裏的馬槽子都是純銀的。做飯人家燒蠟,不燒柴禾,拿蠟當柴禾燒。你說那東西掏出來多費勁啊,那意思就是有錢,爺闊。農民建立的政權比原來的地主政權隻會更狠,因為我可有今天了,小人乍富的感覺。鮮卑族也是這樣,所以北方蒙古高原上柔然民族一興起,當年曾經也是驍勇過人的馬上民族的鮮卑人,在後起之秀的進攻下連連失敗,最後被迫給人送公主,給人金銀財寶,跟人和親,就跟中原王朝幹的事完全一樣。這一幕在以後的曆史上不斷重演,當年契丹人多厲害,女真人一興起他就不行了,因為他已經下了馬。女真人多厲害,在很短的時間內吞遼滅宋,蒙古人一起來他又不行了。你隻要從馬上一下來,武裝力量肯定衰退。但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而言,意義確實是很大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曆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騰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騰飛並收藏這個曆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最新章節